中关村杂志:破解硅谷与中关村人脉密码


    中关村和美国硅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溯历史,1979年,尚在中科院工作的陈春先访问美国,有机会去到波士顿附近的“128号公路”和加利福尼亚的“硅谷”。此次访问使他眼界大开,于是便有了后来中关村的首家民办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有人说,陈春先有着永远的“硅谷情结”。

  当然,不止陈春先,中关村历史的那些开拓者们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学习“硅谷模式”,打造一个“中国硅谷”。那时候,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走进人们的视野当中,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跨越式发展,逐步走进世界园区大家庭之后,对“硅谷”的认识也从最初的“崇拜”到现在的携手合作——20年是一个并不短暂的时间,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到“一区十园”,再到“打造全球创新中心”的路上一路前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中关村20年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其“中国创新中心”的历史地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为立足国际化、引领创新潮,成为未来全球创新中心奠定了基础。

  华人在硅谷

  让世界了解中关村,让中关村走向世界。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将中关村与硅谷再次联系到一起。2009年2月18日,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特聘顾问赵慕兰一行奔赴美国硅谷,开始了为期半月的硅谷与中关村人脉探寻之旅。

  此次去往美国硅谷,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硅谷与中关村的“跨国人脉”。这半月时间,王德禄、赵慕兰一行数人拜访了硅谷的创业者、投资者和来往硅谷与中关村的企业家、投资机构、金融从业人员,以及斯坦佛大学、圣何塞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和学者。

  王德禄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去硅谷,有几个没有想到。没有想到华人成为硅谷的中坚力量,没有想到我们此次硅谷之行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没有华人工程师,硅谷企业的成就就不会那么大。华人企业家是硅谷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王德禄的采访发现,硅谷大大小小的公司中,做工程师的大约一半来自印度,一半来自华人。最早的华人工程师主要是60至70年代来自台湾的留美学生,80年代开始陆续有了大陆留学生,到现在大陆留学生已经成为主流。以至于有种说法,公司里面如果没有华人工程师的话,风险投资商会因担心公司的技术水平不高而不敢投资。

  王德禄指出,硅谷与中关村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有两万多家企业;平均每年新增加3000家新公司,其中有一半可存活;也都有产业群聚效应。他表示,硅谷是美国科技产业群聚最成功之地,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是中国近几年快速崛起的主因之一,中国内地目前有3000多个产业群聚区,除了中关村外,还有温州钮扣、电器与其他单一地区的产业群聚发展,区域产业供应链完整,企业发展彼此竞争又创新。

  赵慕兰说,硅谷的腹地在亚洲,以华人居住地为主,亚洲是硅谷产业链的延伸,更是硅谷企业家网络的组成部分,因此硅谷优势与美国东部不同。此外,在硅谷成功的台湾、中国大陆企业家、高新技术公司及创投都纷纷到中国发展,硅谷受到经济周期和时代潮流影响甚巨,硅谷的中国大陆热也是他们来访之前未想到的。她也说,此行访谈的许多华裔科技人士中,不少有返回中国创业计划。

  讲述中关村故事

  “我们生活在硅谷,可以说吃喝玩乐都在这里,所以听到外面的人看硅谷,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2009年2月26日,王德禄、赵慕兰接受硅谷当地电视台——华语电视38台(KCNS-38)八方论坛栏目主持人史东(Jay Stone Shih)专访时,史东如是说。

  同样,生活在硅谷人们也期望通过来自中关村的人们了解中关村。而这次,王德禄、赵慕兰担当这传播中关村文化的“使者”。

  “如今的中关村园区已经变成了北京发展高新企业的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了象海淀园、丰台园,而不单单是起初的地域名字,更是代表了一种精神。”赵慕兰在访谈时候表示。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关村的国际化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完成了“走出去”的历史使命。通过不断的吸收和学习,中关村建设了国际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协会组织以及产业联盟,吸引了微软、IBM、谷歌、路透、诺基亚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入驻中关村。不仅如此,近几年来,留学归国人员为主体的国际化人才和创业团队到中关村创业形成高潮,已成为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生力量。“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理念、“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和“依靠科技创造财富”的价值观已成为中关村的主流创新文化。

  中关村给世人以太多的惊叹和无限的遐想,而世人也从不吝啬对中关村的致敬与赞美。美国斯坦福大学威廉·米勒教授赞誉道:“中关村最接近硅谷,从中关村的价值来判断,中关村机制、精神和文化比其他国家任何一处科技园更像硅谷。”

  就中关村这十几年来取得的成绩——目前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万余家,每年诞生新企业3000余家,每年数个IPO项目,2008年销售额首次突破1万亿,王德禄和赵慕兰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更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是,发展至今,对创新至关重要的中关村在产学研结合问题上与硅谷的差距。

  “海归”背后

  在王德禄看来,硅谷与中关村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有两万多家企业;平均每年新增加3000家新公司,其中有一半可存活;也都有产业群聚效应。“中关村弱点是硅谷的优点,硅谷弱点是中关村的优点”他说,“比如,我们曾去圣荷西考察,他们提到,硅谷40个城市基本每个城市都实行独立管理,但一些方面很难统一,如他们也曾希望通过州立法来实现对硅谷交通的整体统筹,但却没有通过。”王德禄说。

  赵慕兰说,硅谷的腹地在亚洲,以华人居住地为主,亚洲是硅谷产业链的延伸,更是硅谷企业家网络的组成部分,因此硅谷优势与美国东部不同。此外,在硅谷成功的台湾、中国大陆企业家、高新技术公司及创投都纷纷到中国发展,硅谷受到经济周期和时代潮流影响甚巨,硅谷的中国大陆热也是他们来访之前未想到的。她也说,此行访谈的许多华裔科技人士中,不少有返回中国创业计划。

  据教育部统计,在我国的教育、科研领域,77%的高等学校校长、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62%的博士生导师和71%的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主任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一大批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已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

  在某些区域,海归们已经到了扎堆的程度。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说,2007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吸引了海外留学人员1200人,创办海归企业540家。目前园区海归企业累计达到4200家,海归人员留在园区的有9800多人。“中关村的海外留学群体已成为园区最具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中坚力量。”

  随着海归现象的发生,可以感受到硅谷模式中的华人影子,因此硅谷华裔企业家是本地调研的主要对象。由“硅谷联合投资”和硅谷社区基金召开的“硅谷指数”指出,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硅谷经济指标出现全面下降。就业人数出现五年来第一次下降,风险投资规模缩小,人均收入出现负增长,且是多年来首次低于全国人均收入增长幅度。

  “通常,高新技术区受经济周期和时代潮影响很大,这是我们这个时候访问硅谷的原因,但我们出发前没想到的是,硅谷的这股‘中国热’。”王德禄认为,现在中国正成为硅谷人才和投资的“腹地”,“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应积极抓住机遇,更主动出击。”

 

——本文为3月16日《中关村》杂志记者马文良采访我的文章,已发表于09年4月《中关村》杂志

 


 

我的相关日志:

2009-04-05 | 对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思考
2009-04-03 | 接待硅谷橡子园合伙人朱伟人
2009-03-30 | 硅谷与中关村的三螺旋创新模式比较
2009-03-29 | 硅谷两岸华人联手回归中关村
2009-03-27 | 让海淀园成为中关村的核心区
2009-03-25 | 雷平:一个人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
2009-03-23 | 三位创业者不同的生意经
2009-03-20 | 将中关村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意义重大
2009-03-18 | 金融危机下硅谷中关村人脉结网之旅
2009-03-16 | 硅谷崛起与华人
2009-03-14 | 联通硅谷、光谷与台湾的光电铁娘子
2009-03-13 | 揭秘华人早期硅谷开拓史
2009-03-12 | 访手机导航第一人金海平
2009-03-07 | 探访硅谷第一个华人企业家李心培
2009-03-06 | 在硅谷踏访华人足迹
2009-02-26 | 访硅谷美华科技商会两任会长杨俊龙、曾衍嘉
2009-02-23 | 在硅谷搭建人脉网络
2009-02-20 | 从中关村到硅谷的空中暇想
2008-12-17 | 科技咨询业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2008-11-08 | 创业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性议题
2007-08-09 | 北京——创新之都
2007-07-12 | 应用型科研院所改制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