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水馅包


  绩溪水馅包是徽州菜肴里的一朵奇葩。它以奇特的来历、好看的式样、特别的味道在徽州小吃中享有盛名,是绩溪一些地方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吉庆餐。在绩溪吃水馅包,每个季节各不相同:春天吃香菇猪肉包,夏季吃各种时鲜菜包,深秋,瓜果飘香时节时吃冬瓜包、南瓜包,入冬吃牛肉萝卜包,暖胃养身。

  在绩溪吃水馅包,每个季节各不相同,上春吃的香菇猪肉包,那香、那味、那汤,妙不可言;夏季吃的是菜包,各种上市蔬菜兑配各种佐料,那份清香如同咀嚼一片田野里的青绿;深秋,瓜果飘香时节,黄澄澄的南瓜,白嫩嫩的冬瓜被巧妇切成了丁,刨成了丝,裹进面皮里,蒸熟入口,咸甜适中,四味绵长;入冬,牛肉萝卜包,咬一口,香汤满嘴,味道无限……绩溪的水馅包不但品种繁多,而且与徽商和徽州留守女人紧密相连。一只只半圆形包子表达着徽州女人渴望夫妻团圆的欲念;包子上那一道道皱褶写明了徽州女人思夫,念夫缜密的情思;包内细腻多样的馅包涵了留守妇丰富的感情。

  据说,绩溪的水馅包是从徽州的点心演绎而来。它们同样用薄面皮裹馅心,不同的是式样和包裹的手法,成熟也有所差别,点心是水煮,水馅包是蒸制。二者虽有差别,但都共同体现着徽州女人思夫、爱夫那寓意于物的内涵。点心的裹法是先把馅放进面皮中心,面皮互相对折,然后两头往中心合拢粘合,形同古时旅人的打包袱。因此,徽州点心又叫“包袱”。它寓意于丈夫外出,妻子帮丈夫打好包袱,让丈夫美美地吃上一顿点心(包袱),带上妻子的深情厚意出门做生意。水馅包的做法是先把面粉擀成圆形薄皮,包上馅心,对折成半圆形,两片连接于半圆形的三分之一处,粘合,打出均匀好看的皱褶。成形的包子象半个月亮,皱褶象百页褶裙,小巧玲珑,摆在蒸笼上一圈一圈地形成图腾,甚为好看。

  传说,绩溪的水馅包是一个徽州留守妇创制的。徽州男人自古有外出做生意的传统,一辈辈、一代代造就了无数的徽州留守妇。因此,徽州女人素有贤惠、内向的秉性。因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压抑,她们不能直截了当地直抒感情,往往把感情寓意于物,寓意于事中。丈夫出门在外做生意,她们“日缝衣衫孝公婆,夜伴孤灯守空楼,秋风细雨惆怅苦,难催夫君姑苏归”。那思夫之苦,念夫之情,催人憔悴。其中一位留守妇在烧菜切肉时,由于思夫而心不在焉地把肉剁成了肉酱,无法下锅烧炒。她机灵一动,索性在肉酱里加上了香菇、蒜泥等佐料。然后和面擀皮,挖空心思地把点心(包袱)裹成了月牙形,合拢处按一年十二个月捏了十二个均匀的皱褶,放进蒸笼里进行蒸制。十五分钟后,蒸汽上顶,打开蒸笼,肉香扑鼻;咬一口,香汤四溢,馅心可口,回味无穷。喜得她舍不得再吃第二只,全部晾干,托信客寄给她的夫君。

  夫君打开包裹一看,全是月牙点心,顿时明白了聪明妻子的全部心思。半月形的包子表示妻子渴望团圆;十二个皱褶表示她日日月月的思念;馅心肉里的香菇是取谐音:香“想”之意;蒜泥则表达婆婆想“孙”(蒜)心切。

  后来,她创造的这种月牙形包子经不断地改进,推陈出新,成为徽州菜系中又一佳肴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