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榜上缘何领导多?


      每到岁末年初,按照惯例,各个行业、各级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都要评先进、奖先进。顾名思义,先进人物,就是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优秀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事迹相对突出的。对于这些人,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褒扬。但近年来,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大凡被评上先进的人,大多是各行各业的头头脑脑,各部委办局的一把手,各企事业单位的厂长、经理、书记;一般干部少之又少;真正的一线职工更是麟角凤嘴。正如群众议论的那样:过去评先进、选劳模,都往一线职工倾斜;现在评先进、选劳模,都往领导身上使劲。

      本来工作是大家干的,成绩怎么能记在领导一个人身上?要说代表性,领导只能代表领导班子几个人;而一线职工才是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群体代表。过去光荣榜上的先进模范人物,基本都是普通的工人、农民、营业员、服务员,群众看起来感到亲切、敬佩;现在光荣榜上的先进模范人物,基本上都是各行各业的各级领导干部,群众看起来感到陌生、做秀。人们现在真有点弄不明白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除了政治路线之外,究竟是领导起决定作用还是人民群众起决定作用?

      我认为,如果先进模范的名额都由各行各业的各级领导“承包”,这事就很不合理。因为领导毕竟是少数,而普通职工则是大多数。因此,作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先进名额,领导可以占一定比例,但普通岗位上的职工理应占更大的比例,这才公平、合理。如果在评先进过程中,沾染上过多的权势味道,那就很不正常了。假如一个单位、一个行业,领导们将先进名额都“包揽”,“私分”了,那评出的先进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