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此原则为孙子兵法谋攻篇中,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的应用。
2,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役, 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动. 故善战者, 致人而不至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 利之也; 毛泽东之先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 就是为了致人而不至于人, 争夺战争主动权, 然后敌人必然趋之, 如国民党军队之围追堵截, 其实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已经中计了, 即中了毛泽东对孙子兵法之先处战地者役, 后处战地者劳的应用, 而疲惫的国民党军队自然处处受制, 可怜如此不通兵法的蒋介石竟然也能当上黄埔军校的校长.毛泽东之军事原则一与二, 二者相辅相成, 实乃一计也。 当时分散和孤立之敌即是国民党驻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之军队; 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即是大城市之国民党军队.
3,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4,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之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此原则又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的应用。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孙子兵法十篇中言: 凡战者, 以正合, 以齐胜。以正合即是用正常方法与敌人摆开阵势对战,此种方法应在我方军队数倍于敌军的时候, 获胜的几率比较大。以齐胜即是在敌人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或找包抄到敌人后方突然发起猛攻,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 然后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 (往往出敌人之所料),齐正相生, 如循环之无端, 孰能穷之? 公元前206年, 刘邦与项羽在对战中的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亦同此理。敌人客观上总兵力要多过我们,但是我方却可以主观上在局部创造数倍于敌方的兵力迅速减免敌方有生力量。经过多次对敌人有生力量的歼灭战,必然造成敌人客观上的有生力量逐渐减少士气逐渐衰弱, 而我方无论从兵力和士气上都不断的走向强大,在战场前方与后方不断变化的力量对比上,我方最终会在全体上变为优势,指导歼灭一切敌人。
5,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此原则即是孙子兵法形篇中‘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 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在实际战争中的应用。即不打无把握之仗,在保存己方实力的情况下等待对方有隙可乘,即每战都有准备, 在敌我双方对比于我方有力的情况下可以发起战争。
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 时机稍纵即逝。勇敢战斗,不怕牺牲是提高我方军队士气, 士气强大, 则战斗力亦强大。 有时候战场上为夺取有利形势与时机,在敌人料定我方战争刚结束,军队需要修整时我方出人意料向敌人发起进攻, 即以整合以及省的再次应用。
7, 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之七, 实际上是对以上七个原则的大综合。
8, 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之八实际上是对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之以上七大原则 在具体战术战略中的应用。
9,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之九是孙子兵法中作战篇‘善用兵者, 役不在籍, 粮不三载; 取用于国, 因粮于敌, 故军食可足也’在实战中的应用。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 驰车千驷, 革车千乘, 带甲十万, 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 宾客之用, 胶漆之财, 车甲之奉, 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可见大凡战争其实就是烧钱,即是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能长时间的支持战争的巨大消耗, 所以从政者一定要慎战。 然而如果战争确实已经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那么我方如果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 完全依靠敌后革命根据地提供粮食和人员,就会得不偿失, 一方面根据地可能地广人稀, 或者贫穷, 或者缺乏粮食, 此时如果从根据地征粮征人, 如果战争再拖得久一些, 那么势必会使人民无法承受, 如果因此而及其人民的反抗,那么就会必败无疑, 得人心者得天下, 失人心者失败天下。所以最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源应该是来前线如'白区', 使战争成为对方巨大的消耗, 皮放小好愈大, 则对我方越有利,是谓胜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作战篇),如前面所述战争就是一场敌方与我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战,谁能撑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10, 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之十即是孙子兵法中作战篇 ‘兵贵速, 不贵久’在实战中的应用。战争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务, 切勿拖泥带水, 停滞不前。其用战贵胜, 久则钝兵挫锐, 攻城则力屈,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如前所述战争消耗巨大,所以争取胜利乃是战争之第一要务, 切勿拖泥带水, 而且耽搁时间一长, 士气就会受挫 (人都有惰性),而且过渡的拖延, 也会使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丢掉, 而且敌人一旦有了喘息的机会, 势必重整旗鼓, 大举来犯, 一鼓作气,这样就相对的提高了敌方的士气, 对我方则非常不划算。另一层一场战争刚结束, 敌方士兵往往会暂时性松懈, 这时突然向敌人发起进攻又会有'以正和, 以奇胜'的效果, 而且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就会使地方不断疲劳作战,必然滋生士兵厌战情绪, 那么士气必然不会高涨, 自然对我方也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