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辩证法
以往,人们一般认为孔子忌谈死亡之事。其证据是针对学生季路的“何为死”之问,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见《论语·先进》)]。我理解,孔子的意思并不是忌讳谈论死亡之事,而是要告诉人们,我们不能离开生来抽象地谈论死亡。因为,生与死是一对矛盾,二者是辩证的,只有通过对方才能理解自己。
这是生与死的辩证法。遗憾的是,千百年来,鲜有真正懂得生与死的辩证法者。——生死事大。不懂生死者,就是不懂人生者,就是无异于动物的行尸走肉者。
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无疑具有一切动物生命生死的性质,换言之,人与其他动物的生死在生物学上并无不同。生,指的是生命状态的存续;死,指的是生命状态的终结。
毫无疑问,人的生死问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生物性上,否则,人与动物就没有本质区别,也就不会有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生死问题的困惑和迷惘。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死问题必然有其异于其他动物生死的特殊的含义。
那么,人的这种异于其他动物生死的特殊含义是什么呢?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这种特殊含义就是,人的死亡是内在于其生命过程之中的,换言之,死亡是人生命存在其间的一个可感的真实生命状态,而非生命终结之后的一个不可感的虚无状态。
现实的、具体的人生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线段,A——B之外与人无关。A标志着人的生命的开始,B标志着人的生命的终结。人的生与死就在A——B之间,A——B之外无所谓生死问题。
生,是对生命的肯定;死,是对生命的否定。
如果我们按照孔子的思路,要理解死,就必须首先理解生。那么,究竟什么是生呢?
毫无疑问,生的问题,在孔子的弟子季路那里并没有获得真正解决,否则,问题就不会提出。可是,孔子的回答事实上回避、消解了问题本身。这样的回答,也并不能使人真正信服。这就是说,死亡问题,在孔子那里并没有获得切实的理论上的解决。
我认为,将孔子的说法颠倒过来,可能是我们真正理解生死问题的一把钥匙。即,“未知死,焉知生”。换言之,我们必须从死亡入手来理解生。
如此,那么,什么是死亡呢?
现代人生哲学明确地指出,人的死亡,就是在恐惧中生存。恐惧,是人对未来的可能伤害的预期,它直接撕碎的是人的当下的生活,使人当下的生活惶惶不可终日和失去意义,它将当下的生活无方向和目的地推向未知,故,它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否定性的力量,它是人的死亡的真意。
既然死亡的真意是恐惧,那么,生,当然就是对恐惧的解除。活在坦荡自然、无忧无虑、无恐无惧中,就是人的生的真意。
生如白昼死如夜。现实的人生,“方生方死”,无不在恐惧与坦然中交替进行,一如昼与夜的轮回交替。至此,我们自可领悟佛教“轮回”之真意:轮回,不在人的肉体生命终结之后,它就在现实人生之中。得道成佛者,乃是在现实人生中将恐惧彻底解除了的人。因此,彻底地解除了恐惧即没有恐惧的人,就是战胜了死亡的人,就是只有生而没有死的人,就是所谓“了生死”的人。所有宗教信仰所谓人的“永生”的说法,非此无他解。
由此看来,“永生”,并不难。将恐惧解除即可。可是,难就难在恐惧的无处无时不在。所以,归根结底,人生的根本问题是,怎样才能解除恐惧。
那么,怎样才能解除恐惧呢?
这正是现代人生哲学要告诉人们的。
200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