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犯颜


    汲黯犯颜

  汉武帝的身边有了一个汲黯,是他的幸,也是不幸。因为,这个汲黯就像他的名字,整天黑着个脸,让人高兴不起来,只有东方朔,才能使刘彻为国操劳的脸上露出些许微笑来。不仅如此,汉武帝本来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他能够坐在马桶上,和卫青讨论军事问题;光着脑袋,会见大臣公孙弘。可是,有一次,汉武帝正在和部下自由讨论(自然也是不修边幅的),传报“汲黯来拜”,吓得咱们的皇上立马躲到帘子后面,赶快叫丫鬟更衣。汉武帝从来都是这样正二八经地接见汲黯的。这个汲黯,就像当年的郦食其。因为刘邦在洗脚的时候会见郦食其,郦拂袖而去。后来,刘邦再也不敢怠慢郦食其了。这个故事,刘彻应该是知道的。因此,他也不敢对汲黯无礼。

  汲黯是皇上身边的一个言官(中大夫),专门给皇上提意见的。汲黯铁面无私,似乎也不讲究语言艺术,都是胡同扛竹竿——直来直去。比如,汉武帝要做尧舜云云,汲黯就说:“陛下的心比天大,要做世界的总统,动不动就飞机大炮的教训别人,只在表面上行仁义,这样怎么能够和尧舜相提并论呢?”搞得皇上很不爽,掉头就走,连内阁会议也不开了。但是,又不好意思给汲黯难堪,因为,这是一个认死理的主儿,他能在你跟前一头撞死,你却不能堵住他的一张烂嘴。

  因为如此,汲黯的官运也就到此为止了。最后,皇帝实在是不惮烦,就把汲黯调离身边,到一个边远的小地方当父母官了。武帝自然是佩服汲黯的,但是,并不喜欢,说:“汲黯是一根筋,但是,对朕,还是忠心的。”有一次,皇上和大臣们议论汲黯这个人,大臣们都说:“让汲黯做一个行政主管,可能表现一般般啦,可是,让他做一个进谏的言官,辅佐陛下开创千秋大业,那是正当防卫啊。”皇上也说:“是的,汲黯真的是一个安邦定国的忠臣!”

  正直的人,自己的品德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却有泛道德化之倾向,他嫉恶如仇,甚至到了神经质的地步了。比如,公孙弘丞相为人生活简朴,拿那么多的俸禄,却穿布衣,吃素菜,连肉都舍不得吃,把剩下来的工资都给部下改善生活、贴补家用了。这事儿让汲黯知道了,向皇上进谏(我都觉得是进谗言了)说:“这个公孙弘,是在沽名钓誉、收买人心,陛下一定要小心!”有点儿形而上学了。因此,皇上也不把汲黯的话当回事儿,依然信任公孙弘。

  汲黯这样对待自己的同僚,自然是吃不开了,公孙弘和张汤对他恨之入骨,想方设法在皇上面前参了他一本,这样,汲黯就到外地就任了。这可不是挂职锻炼,而是发配充军,七年之后,汲黯就死在岗位上了。好好的一个言官,就这样被武帝给抹掉了。这是汉武帝的一个失误。没有了汲黯的朝廷,仿佛没有辣子的火锅,就没有了免疫力了,时间长了,张汤作威作福一手遮天,让汉武帝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号称强大的汉武,人民的日子并不好过。

  老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今话说,给苦药包裹一层糖衣,给逆耳增加一副耳麦。诚然。然而,你这是要吃甜的辣椒,要喝奶油咖啡,要吃热的冰淇淋,要看黑的二花脸(小丑的扮相),我们为什么就不对皇上说一声“不!”?不杀言官、不疑言官、不贬言官,是谓“三不主义”,做到这三条,就真的很难?和国家社稷相比,皇上的面子,不要也罢。(三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