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川 推 广 旱 地 育 秧


广

——四川农村调查报告(之二)

王达水

 

水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水稻种植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内容之一。水稻的种植程序较多,其中的一种关键程序是育秧。

 

自从人类五千年前发现水稻的种植技术以来,育秧过程总是在育秧田里进行的,是水育法,其工序复杂(包括秧田灌泡、细耕、平整、撒种、育秧等环节)、劳动强度较大,尤其是不能缺水,也不能多水。不仅如此,育秧过程中,更与气候密切相关,不能太冷,不能太热,不误农时的季节性要求较高。显然,育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稻的栽种质量和粮食产量。

 

水法育秧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将水法育秧改成旱地育秧,无疑是水稻种植划时代的农业技术革命,目前,在四川省境内推广的旱地育秧法,实现了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不仅如此,而且比水法育秧至少具有五大优势:

 

第一,种子少用三分之一。也就是只需原来水法育秧所需种子的三分之二即可。因为旱地育秧深入土壤中的每颗种子都能发芽,进而没有水法育秧的那些种子损失(病变、飞鸟食啄等),因此节约种子三分之一,进而节约粮食与经济成本。

 

第二,劳动强度减少三分之一。因为育秧变成了旱地耕作,显然比起水田中的耕作方便轻松。同时,土地细做并湿润的劳动,比起整理育秧田的劳动强度和时间都减少了许多。

 

第三,产量提高三分之一。据运用旱地育秧五年以上的农户反映,旱地育秧的根系发达、秧苗粗壮、抗病能力强,因此产量明显提升。其基本情况是,同样的种子,过去水稻亩产800斤左右,现在旱地育秧的水稻产量在1100~1200斤左右,因此,产量普遍提高约三分之一。

 

第四,促进环境保护。因为旱地育秧直接促进了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再配合高产稳产的杂交技术,那么就意味着养活同样的人口所需要的耕地面积可以适当减少,随之而来,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从而促进周边环境良性循环。

 

第五,播种季节可延迟30天左右。因为旱地育秧配合了薄膜保温技术,水稻种植的育秧关键环节的人工可控性和可靠性增强,育秧时间随之可以适当延迟,只要水田中的水量有来源与保障,那么,将四川和重庆境内的单季稻变成双季稻种植都已成为可能,因为,育秧时间不在水田中,进而可让早稻田在收割之后的晚稻种植时间得到保证。

 

旱地育秧技术无疑将促进水稻高产稳产的发展进步,对于农民、农村、农业来说,合理的粮食收购价格,才是根本的关键,否则,再好的技术,再高的产量,再大的贡献,都不能保证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进而不利于国民经济内需的拉动效应,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好转。伤农、害农的前车之鉴已经有之,当今保护农业整体性生产后劲的最根本动力,在于从较大的幅度上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旱地育秧的确是水稻种植历史上的划时代突破,这是四川省内江农科所几十年来的一项重要贡献,将是人类农业文明的一座丰碑。目前的一个情况是,这项技术仅仅局限于四川境内运用,因此,在全国水稻种植地区及时普及推广,尤其显得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推广到全世界。但愿这篇调查报告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进而让新技术为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二日 于中国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