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谈及“家电下乡”时说:“家电下乡”对拉动内需效果非常显著,不仅拉动了家电工业、电子制造业,而且还间接拉动了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工业等行业。现实中的实施效果真的如此吗?据新华网的报道,在重庆市,尽管“家电下乡”销售金额已破亿,但11区县销量却不足百台,大多数老百姓并不买账。
政府贴一点,企业让一点,农民实惠多一点。这样的初衷为什么到了基层,效果却不是很理想。我们不禁要问这里到底这之中是什么缘故呢?怎样才能把“家电下乡、让利于民”这本“惠农政策经”念好呢?
全国统一价,是一个冠冕堂皇的陷阱。任何人都知道,中国城乡二元制的社会,城乡差别很大,城市用户与农村用户的购买力必然不同,东部农民和西部农民的购买力差别也很大。城市的营销费用肯定会高于农村的推广费用,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全国统一价只是一面充满悯农的善良美好的幌子。而农民兄弟唯一的办法就是捂紧口袋里本来就不多的几个血汗钱,眼巴巴地望着政府13%的补贴,在自己的眼前随风飘过。
农民的购物习惯和消费心理,是慎之又慎的。政府惦记着农民的疾苦,商家却惦记着农民的钱包。老实巴交的农民兄弟,连同他们一担水一担粪浇出来的菜苗,还有他们撇下老小背井离乡挣来的几个打工钱,承载不起商家的算计和忽悠。家电来了,汽车来了,电脑来了,每一件对农民来说都不是小件,而往往农民购买这种大件商品,是基于明显可以改善生活或者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也就是我确确实实能用到,我才会购买的,就是你不下乡我也会购买。而如果在生活中用途不是很大,你就再便宜也白搭。
金融危机下,企业的确面临更多的困难,但如果经济的繁荣、企业的发展,是以老实巴交的农民兄弟的血汗钱来换取,这样的经济,救了有什么意义!国家13%的补贴还不如直接给贫困农民发些生活必需品或者消费券,给重病的农民报几张医疗费来的实在。目前中国最经不起折腾的就是农民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