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一直没写多少“经济研究”的东西,一是做研究费的功夫比较多,还要核实有水份的统计数据。二是身边的朋友总打击我:你的文章让人一看就头大,还是写随笔吧,看了能轻松些。
但是令我望而生畏地是,写关于中国经济的文,总是会让人愤青情绪高涨,心里面还老有个声音嘀嘀咕咕地:都让他们给造了啊!
于是我怀疑自己难道也抑郁了吗?在“中国制造”挤满了海外市场时,是什么事情令我感到如此深的挫折感呢...
让我们还是先从“藏富于民”说起吧:
从1995年开始,我们的领导们就始终在强调一件事:居民储蓄就是洪水猛兽(始于朱镕基时代多次报告的原话),该怎么把它们放出来呢?就是在这一理念下,宏观经济调控的一条主线就是制造多种大额消费途径将居民储蓄变成国民消费。于是原先白送的福利房改成自购房,新增了购车消费,部分引入股市自担风险和帮助国企解困,保守点的民众储蓄由银行目不暇给的各种投资计划来消化。
也不知领导们是否考虑到了这条主线怎么与医疗改革、教育改革这些失败改革相配套,在此我们只说说当这些资金源源不断地汇集到中央财政后都用来做什么了,就会着实令人有些郁闷。
贪官消费、资金外逃是一项,它们给国家财政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能够从统计局的专题统计中找到具体的数字了(当然,这是一个普遍的国际现象,前几天仅在纽约就爆出一份9600位高管高官公款消费色情服务的巨额名单);外汇储备巨亏是一项,动辄年度1/3的GDP的亏损相当于1/3的中国人一年都白干了,全赔老外了;此外还有中央级、地方级金融机构在国际石油、外汇、贵金属市场上屡战屡败、愈战愈勇源源不断交出的巨额“学费”。
民间有句俗话说“干不好还干不坏吗”,其实就是这么回事,表面上被那些所谓主流的“家”们宣扬的不是谁都能研究经济、不是谁都能给经济提建议的,其实不过是能让他们闷头赔钱的遮羞盖。所以说,如果真正给中国经济开一方良药的话,最简单最有效的莫过于提倡那些管咱们国家外汇储备的机要部门,还有那些有权投资海外的核心机构抛开什么技术面和基本面,直接以“掷硬币”的方法决定买卖方向,这至少还能在博弈论中被称作“随机策略”,在难于掌控的局面中有着50%的赢面,比现在这些部门几乎每投必错的完全负概率和绝对投资负值在数学比较上强的可是无穷大呢。
其实,要成为绝对的“反向指标”同成为每战必胜的通赢家是有着同样的高难度的,所以业内人士对这些重量级机构每赌必输的战绩实际上暗挑大拇指。但是鉴于目前还不存在哪位权威能够在这些机构制定了操盘策略后强制其实行负方向操作,且全国的血汗钱连续交上多年的学费恐怕还是会令民众们吃不消的。所以与其屡屡用“阴谋论”来掩盖技不如人的尴尬,不如还是直接将资金还富于民吧,至少普通百姓还会留下一半的钱财以备不时之需,即使拿部分去赌赌,至少还是在国内的体制内流动,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有人会说,这不是闭关锁国吗?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再用资本论的结构去跟那些从没炒过股的老派主流经济学家来讨论的确是件很难的事。不过,全中国的股民都知道那个浅显的道理:连炒连输的时候,把大头的资金从股市里取出来,只留点小钱到市场上找找感觉就够了。
都说文景之治能够修养民生,在“和谐”的背景下,让民众手里多握一些活命钱、多增加点生活满足感,也许是更明智的举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