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与辽阳
——为“等待戈多”博文《南国佳人多塞北》所写评论
谭汝为
(一)
在古代,“辽阳”代指辽远而广袤的东北边塞地区。唐人金昌绪名诗“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即为写照也。
对于“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两句诗。我认为:并不指辽阳人杰地灵,是出美女与名士的宝地。在下妄解为“南国佳人多(聚于)塞北,中原名士半(聚于)辽阳”。就是说:辽阳是遭贬谪名士的流放地,劳改地。
——解读之一:因文字狱或其他讼狱,中原名士近半被(清廷)流放到辽阳(指代东北地区),其妻妾(南国佳人)也随之迁徙到塞北荒袤之地。
——解读之二:南国佳人多(于)塞北(的美女),中原名士(近)半(被贬谪到)辽阳。
等待戈多回复:
认同谭教授的解释,北国虽不乏佳人,但是丁介说的佳人应该是来自南国。辽阳作为千年古城上古时期确实常常可以代指整个东北的。
(三)
抒情诗的地名多为虚指,例如: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岑参);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聂夷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更南浦,送君去”(张元干)等。
——诗句中“碣石”“潇湘”“城南”“蓟北”“渠黎”“金山”“贺兰”“楼兰”“临邛”“燕然”“南浦”等地名都是虚指或泛指。对这些虚指的地名指实的理解和分析,属胶柱鼓瑟也。因为纯以地理学家的眼光去审视文艺作品(尤其是抒情诗歌),就会形成“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鲁迅《诗歌之敌》语)。
同理,“辽阳”并非实指,乃指代东北地区也。
切断历史或钻牛角尖皆为读诗解诗之大忌。在这里,把握语境背景和领悟意境生成手段十分重要。用诗歌鉴赏术语,就是知人论世,活法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