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可以是超越血缘的爱
——《一盆洗脚水》《深恩未报惭为子》读后感
说实话,我早巳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拜读李光利先生的话剧品《一盆洗脚水》了。每次阅读,我几乎都泪眼蒙蒙。感动之余,我曾多次想写一篇读后感,可次次坐在电脑桌前都感到无从下手、不敢落笔,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浩题诗在上头。”因为四维先生一篇堪称巅峰之作的感怀文章《深恩未报惭为子》,早就成为了南雄文联网上最受网友们追捧、热议的文章,网友们的跟帖和评论已经达洋洋数十万言。
不写吧,自己心里有一肚子的话儿想说出来;写吧,又怕自己才疏学浅写不好,有“关公面前舞大刀”的感觉,犹豫不决、顾虑重重。前些天在出席一个重要会议时,四维先生的一番鼓励打消了我的顾虑。好吧,带着我的满肚想说话语,带着四维先生给我的勇气,班门弄斧抒发一下我的心怀。
合上《一盆洗脚水》剧本(为了能够经常阅读,我除了上网阅读外,还让办公室的同事把该剧剧本和四维先生的感怀文章打印下来随身携带,方便自己想阅读时拿出来看),泪眼模糊中,我仿佛又看见了这样一幅场景:一对欠缺沟通、脾气倔经常导致两人一见面就因话不投机谈不到一块“顶牛”的父子(而实际上,他们确是是内心中都彼此牵挂着对方的的慈父和孝子),因为那“咸鱼味”的脚臭而带来一个随时有可能导致父子俩“矛盾”再次“一触即发”之时,被聪明贤惠的儿媳看似不经意的一招——一盆洗脚水,就轻而易举地“化解”了。一盆水,一个看似平常、细小入微的洗脚动作,就搬走了长期以来横亘在父子间的所有隔阂,展现了父子之间的一往情深。中华民族独有的优良传统——孝心、亲情,将整个剧情推向了高潮。
《一盆洗脚水》中那对慈父孝子间的亲情,将我的思绪拉到了40多公里外的南雄市区。我想起了年近古稀的父亲,回忆起了前年这个时候作别人世的祖母。李光利先生剧中的父子是一对有血缘关续的亲父子,而我的祖母与父亲之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养母和养子。让我感动之余却又感到愧疚的,是他们母子之间的慈爱和孝心。
我的祖母(也就是父亲的养母)是一名苦命的女子,过门没有多少年便失去了丈夫。身边无儿无女的她后来收养了一位与她同姓姐妹无力抚养太多子女而送给她的男孩——我的父亲,后又收养了一名养女。就这样,未再改嫁的祖母先是靠自己与村里人到白云(现澜河镇白云村)“挑担”(挑土纸)到游仙(江西省大余县)挣钱,后又靠自己在生产队的劳动,供我父亲读书、结婚,伺奉家公(曾祖父),直到老人在我出生前一年(80多岁)含笑离开人世。
而我的父亲也是一位饱尝人间苦难、却极富爱心的人。出生在城市的他,却因为兄弟姐妹多生母无力抚养而被送到乡下,从“城里人”变成了一名“乡下佬”。在我小时候祖母曾告诉我,父亲自小就很懂事,读书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并成为60年代当时我们那里寥寥可数的可以考上南雄“最高学府”——南雄中学的人。从初中一直到高中,父亲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还当过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一直到今天,我还对我30年前翻阅父亲中学年代资料时看到的一张照片留有深刻印象:作为学校学生会主席的他,光着脚丫子手持《毛主席语录》坐在校长、老师们身边的合影。可遗憾的是,尽管父亲的成绩一直都很优秀,可不知因何原因(这一点父亲并未多讲,我也不曾问过。我想可能是那个年代的人众所周知的原因吧,据说高考成绩达到了北京某著名学府分数线),可他最终还是没能进入他梦寐以求的大学深造,而是回到大队小学当了一名民办老师。再后来,父亲转为了公办教师,并调到南山中学任教,直至前些年在珠玑中学退休。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祖母的一片拳拳孝心。劳碌一生、不愿清闲的祖母在七十多岁时,仍不顾父亲和母亲的劝阻,执意要去摸摸这个、拉拉那个:今天趁你不注意偷偷摸摸去上山割柴火,明天跑到田里去伺弄菜地。有一次周末我们回去,折摔断腿的祖母拄着拐棍去田里摘菜我们没发现,父亲得知后把我们狠狠地训了一通。2006年下半年,90多岁的祖母出去散步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没多久便卧床不起。中国有句古话:“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在祖母卧病在床到她辞别人世的二百多天日子里,除了偶尔祖母收养的养女、姑姑会过来看看外,祖母的一日三餐、吃喝拉撒都没离开过她的床,而伺奉祖母最多的都是父亲:端茶喂饭的,是父亲;端盆倒屎倒尿的,是父亲;给祖母翻身、清洁的,是父亲和母亲。尤其是祖母辞世前的一个多月,祖母已经骨瘦如柴了,看着年逾六旬的父亲蹒跚着为祖母忙前忙后,我与妻、弟与弟媳想上前帮帮手,可都被父亲以“奶奶房间空气不好你们不要来”为由拒绝了。祖母辞世时,是他与母亲、姑姑和祖母最疼爱的小妹陪伴在她身边。我想,或许是有着与四维先生一样有着“深恩未报惭为子”感怀的缘故,父亲(尽管他与祖母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是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报答祖母对他的养育之恩吧?去年在一位堂弟的婚宴上,同桌的邻村一位大伯对我说:“贤侄,你父亲在你祖母病重期间为她所做的,比许多亲生儿子还有孝心呀!”听到这话,又增加了我对父亲的一分崇敬之情。
孝是千百年来维系华夏家庭关系的准则和纽带。孝敬自家老人、尊敬社会长者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标准。由此延伸到尊老爱幼,古人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或许就是此意吧。自我懂事时,每年正月初二那天,父亲就要带着我(弟妹们出生以后又加上他们)去村里的祖词堂祭拜祖先,然后又领着我们一家一家地去串门,给村里的前辈们拜年。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很深。而今,我与弟弟依然坚持在这一天带着自己的儿女回去,重复父亲交给我们的事情(村里的爷爷奶奶、叔伯婶婶等前辈们每年正月初二见到我们,都夸祖母和父亲不仅平时乐于助人,教育后代也有方)。妻和弟媳也逐渐受到感染,逢年过节不用我们兄弟操心,妯娌俩都不忘自己父母和家公家婆,或主动给双方的老人买东西、或给他们零花钱。我们的家庭一直保持和睦。
“百善孝为先”。我非常赞同四维先生的观点,任何一个对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赢得人民敬重的人,他不仅是个道德高尚者,而且一定还是一个善事父母、尊敬长者、爱护幼者的人,是一个对社会充满爱心的人,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热爱祖国之人。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父母的舔犊之情、养育之恩毫无感恩之意和孝敬之情,不去行赡养孝敬之举,反而把老人看作是一个包袱、累赘,轻则遗弃老人,重则对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恶言相向、棍棒相加,很难想象此等人会爱国爱人民。前些年我在某镇当镇长时,带领干部去一个边远山村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活动,对一个自称养育了6个儿子的七旬老汉说:“老人家,你的命真好呀!”不料我话音刚落,老汉却哽噎着对我说:“同志,你别说了。下辈子我打死也不生那么多了。”原来,老汉为将6个儿女抚养成人辛苦了一辈子,儿女一一成家以后本以为可以安度晚年享享清福了,谁料个个儿子结婚生子以后的把儿女一股脑抛给老人照料,自己带着老婆外出打工去了。有的还数年未回一趟。老人的这一遭遇,值得我们在如何教育子女等方面进行深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受西方思潮和观念的影响,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观念尤其是长期维系我们家庭关系的家庭伦理观念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倘若不再加强民族“尊老爱幼”优秀传统伦理观念的教育,我们与下一代的关系就将不再是《一盆洗脚水》中的慈父、孝子了,极有可能是被熬老榨干的“累赘”和忘恩负义的忤逆之子。如果再不在各大中小学校开展“孝”、“爱”和文明礼仪教育,再让80后、90后和新世纪出生的一代继续生活在“温室”中,任由他们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乃至丧失爱心的话,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就极有可能被西方反华势力“成功”“和平演变”!中华民族仍然处在“最危险的时候”!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四维先生在《深恩未报惭为子》一文中提出的一方面“要建立起更为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是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有社会机制作支撑”,另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发扬民族传统孝道,要建立必要的社会机制,把孝行列入公务员、教师、医务工作者、事业单位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等国家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必备条件;要大力倡导善于感恩、勇于负责、乐于奉献的精神,使敬老养老、团结互助、礼让宽容成为时代风尚,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的建议一针见血、切中时弊,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和传媒的高度重视。是到了将“孝爱”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候了。
前几天晚上我抽空回了趟城,与妻专门到弟弟家看望了一下父亲,给他带去两条烟。正在客厅看电视新闻的父亲听到门铃声,透过门窗看到门外的我,几乎是带着小跑过来给我开门。当父亲接过我递给他的香烟,从他的笑容、眼神中我看到:老人很知足了。常回家去看看吧,朋友。给父母敬孝毋须太多的礼物,只要你心里惦记着他们,你就找个时间与爱人回去看看他们。诚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常回家看看》那首歌中唱的那样:“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哪怕陪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哪怕你不捎任何东西只是陪老人唠了几句家常,说上几句贴心话,或仅仅是让自己的儿女在老人面前撒撒娇、卖卖乖,他们也会心满意足的。
是光利先生的戏剧小品《一盆洗脚水》和四维先生的感怀文章《深恩未报惭为子》教育了我,感动了我。是两位先生的文章令我发现了自己在为人子、为人父方面的不足;是两位先生的文章教导我们,不仅要深爱父母、尊敬长者,还要把对父母尽孝,引伸到为自己的企业发展作出巨大辛勤劳动的普普通通的人民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教育企业、企业的领导及其员工也要对人民感恩、尽孝,将极为普通的爱,上升为对人民、对集体、对国家的“大爱”。不久未回家的朋友,回去探望一下你深恩未报的双亲吧。孝心,可以是超越血缘的爱。
(2009年3月10日凌晨草 3月13日上午改)
附:
深恩未报惭为子
——读李光利《一盆洗脚水》感怀
来源:南雄文联网 作者: 四维
看了李光利先生的话剧小品《一盆洗脚水》,我泪眼模糊,真切的体味了剧作的巨大艺术魅力,收获了一种穿透灵魂的震撼和启迪。带着这份感动和收获,我反复思忖,既为作者,更为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长的父母,为同担感恩尽孝责任的兄弟姐妹们,一抒心宇。
《一盆洗脚水》讲的是一个进城看望儿孙的父亲,不拘小节地以一脚汗臭污染着客厅的空气,自己却全然不知; 儿子在贤惠媳妇的几番助推下,启发劝说老父洗脚无果,最后儿子端来一盆洗脚水帮父亲搓脚沐足,直洗得老父热泪盈眶,洗得儿子疚愧不已,洗得一家亲情融融。这篇剧作曾荣获广东省两个金奖,还获文化部2008年举办的全国首届新农村小品展演三等奖。
李光利先生作为韶关市唯一的一位省聘业余剧作家,以其一贯推崇文以载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性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运用娴熟的舞台矛盾冲突构筑能力,截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片断,为我们演绎了一台风趣幽默、充满父慈子孝的感人正剧, 对孝道这一关系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了高度的艺术观照和温情提示。给人予巨大的审美怡悦和心灵启迪。剧中的一盆洗脚水,不仅温暖了剧中父亲的慈爱心, 融合了家人的亲情;更荡涤着观众的精神世界,烫热了不少观众日益淡漠的感恩孝心,警醒人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孝道!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主要道德准则。孝的核心和基础内容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顺从和悦亲等。古老的象形文字篆体的“孝”字,上为弯腰弓背、手柱拐杖的老人,下为作恭敬服侍状的儿子。“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爱祖国和爱人民。自古以来,孝与忠就是我国社会考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两大指标,而且往往忠孝交融为一体并互为印证。所以孝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家庭生活,善事父母,实现长辈的愿望;还指尊敬社会上所有的长辈,力求上进、 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报效国家和民族。因此孝的核心和根本是爱,就是由爱父母到敬老爱幼,进而爱集体、爱祖国的仁德大爱!所以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是中华子孙的天职,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孝为人伦之本。《诗经•小雅•蓼莪》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父母舔犊情深、养育疼爱之恩,可谓比天高比海深!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孝敬父母的故事流传至今,如孟宗哭竹、王祥卧冰、沉香救母、木兰从军等等。凡心智正常之人,无不明此理而感恩戴德、恭循孝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许在儿女心中,那春日般的父母深恩,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啊!但其实父母亲要的真的不多,感恩尽孝不需要惊天动地,有时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个体贴的举止,老人家就已心满意足。老人可是个宝呀,单就你自豪地向别人宣称,家中尚有高寿双亲,之中彰显着家庭多少的温馨、兴盛和祥瑞啊!再说, 是人都会老,“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树立起善于感恩、勇于负责、乐于奉献的事亲尽孝榜样,你的晚辈才能同样地孝敬你并且会更有出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有社会形成爱父母、敬老人的风尚,才能不断培养团结互助、礼让宽容的品格,更好地凝聚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在各种思想观念的风云激荡下,传统的孝道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有那么一些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一边不停地索取、享受,一边毫不珍惜地疏忽、淡忘。待把父母熬老榨干,自己成家立业后,便只顾自己的小日子,把父母撂一旁,拒绝履行养老义务。更有甚者,轻则恶言相向,重则打骂遗弃,此等忤逆之徒除受道德谴责之外,还自有法律制裁。但更多的人还是没有不孝之意,却做了不孝之事。像《一盆洗脚水》中的父子俩,本来父慈子孝,由于缺乏正确的沟通,使关系处在亚融洽状态。这一类人有些如剧中人物一样,因真爱在心,只要做晚辈的感念父辈恩情而行尽孝之举,一切都可在亲情之中得以化解。而另一类人,他们远离父母工作,平时有意无意用工作很忙为托辞,以忠孝不能两全安慰自己,对父母疏于真正的关爱,节假日匆匆忙忙回家一趟,举家带口,有时还呼朋唤友, 回家玩乐,简直把父母家当酒店宾馆,父母的作息规律骤然间被打乱,轻则费力耗资;重则乐极生悲,伤神添病,酿成悲剧。 还有农村的不少打工一族,自认为在外打拼苦不堪言,俨然发家功臣,对父母疏忽安抚;孰不知,青壮打工去,收禾老与孺,年迈父母既要代行管养孙辈, 又要包干地里农活,病痛自理,更是倍加的劳累艰辛。还有一类人,他们给足了父母的生活费,有些甚至还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自认为极孝, 便自顾欢娱;孰不知父母既需要物质供养,更需要精神抚慰。更有一类人不可不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后,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两个独生子女组成一个家庭后,如有幸得如《一盆洗脚水》中的贤惠媳妇,则虽然家庭负担重些,仍能对双方老人都侍奉得周全,这样老人其乐也融融,家庭其兴也勃勃;但不少的家庭“妻子具而孝哀于亲”,媳妇偏心眼,只一心孝敬自己的父母,对夫家人少了热心,更有甚者对夫君诸多限制, 径直冷落了夫家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啊,自己的父母是要孝敬,但难道丈夫就不是父母生的吗?还有不少人对自家老人还算基本能恭敬尽孝,但一到社会上便缺失了敬老之心,说对老人不恭敬言语者有之,公共场所不给老人让路让座者有之,遇老人需扶助时视而不见者有之。还有一些贫困学生,幸有社会的捐助,得以完成学业,但却不会或不愿说声谢,甚至连寄个成绩单也不干,动物尚如“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何况是人矣……凡此种种不孝和不感恩的行为,不胜枚举!新时期,新生活,给传统观念予巨大的挑战,呼唤着全社会对感恩行孝的迫切关注。
随着社会安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逐渐突显。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9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以平均每年 3•32% 的速度增长,2005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47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1%。据此速度到2035 年,老年人口将达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20% 。 养老赡老,尊老敬老的问题不解决好,建设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建立起更为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使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有社会机制作支撑。另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发扬民族传统孝道,要建立必要的社会机制,把孝行列入公务员、教师、 医务工作者、事业单位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等国家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必备条件;要大力倡导善于感恩、勇于负责、乐于奉献的精神,使敬老养老、团结互助、礼让宽容成为时代风尚,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此外,还要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督惩处机制。做好这些事,需要社会和全民的力量。既要有政府的引导,如举行官方的孝子评选表彰等活动,彰显孝悌者,弘扬感恩情,使学有榜样;也要有社会民众的积极广泛参与,如成立民间的劝孝、调解等组织,使监督教育更为到位,对不孝行为及时进行提醒、劝诫和调解,把忤逆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这样遵循孝道、感恩报恩便会蔚然成风。
不久前与几位朋友下乡调研,金秋时节,田野金黄一片,滚动的稻浪,叠涌着沉甸甸的丰收喜悦;清爽的秋风,吹送着一阵阵甜丝丝的新谷馨香。我们走入稻浪深处,收割后的一块稻田上,一个年近花甲的妇人背负着小孙子,正麻利地清理打禾机谷仓;一旁肤色黝黑的老汉给睡着的孙子驱赶了蚊虫后,挑起沉重的谷担向村里走去。这时,一同伴的手机响了,铃声就是《父亲》。我情不自禁地接着那旋律,忘情地唱了起来:“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同伴阿全赞我唱得深情,我答道:“我已经没父亲了,刚才那一幕让我想起了父亲……”这回答触动了阿全的心事,他告诉我,家在外省的他因工作已快两年没回家了,前几天得悉父亲老腰病复发,卧床不起,他正要告假探亲,却接到下乡调研的任务。父亲一再告诫男子汉要以事业为重,勿以家为念,他心里很矛盾,一直挂念着父亲,但怕领导不准假,又怕回去父亲责怨他丢下工作。我劝阿全应该马上回去:“把情况说清楚,领导一定会准假的,最好一家三口一起回去,老父亲正念叨着你们啊!”我一再劝说,在工作处于常态下,尽孝心把家事安排好,往往是使工作做得更好的基础和动力。阿全眼噙泪水,点头称是。
朋友,你多久没探望过父母了?你也真该回家看看,去为父母做个体检,为父母带些喜欢的物件,去慰藉一下父母对儿孙的思念……是的,你该常回家看看,那怕陪老人唠唠家常,说上几句贴心的话,干几件减轻老人体力的家务,或效法《一盆洗脚水》给父母洗洗脚……朋友,听我的忠告,你更应该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周到侍奉。父母不再年轻,这两位给了你生命的人,不是你生命旅途的全程陪伴者,他们不再年轻力壮,你得珍惜这宝贵的时光,事亲尽孝也要及时趁早啊!千万别像我,失去父亲后,才体味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风木之悲,这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巨大悔恨啊!深恩未报惭为子,隐憾难消忝作人……
此刻的我已泣不能忍,泪如泉涌……
2008-11-9
相关文章链接 :
2、 《悼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