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中国足球报》宣布暂时休刊


近几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体育传媒的倒下,《南方体育》、《球报》等曾经鼎鼎大名的专业体育媒体,先后退出江湖。而不知名的体育媒体的垮掉,据统计,早就超出了一支足球队的人数。

 

是足球媒体的苛刻唱衰了中国足球,还是中国足球的低迷传染了足球媒体?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2001年,中国足球第一次冲进世界杯时,所有的足球报纸、期刊,一律大受欢迎,某专业体育报纸两期卖出600万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销售神话。此后八年,中国足球战绩糟糕,丑闻缠身,受关注程度一降再降,足球媒体提前感受到金融海啸到来前的艰难时世。足球媒体在此期间的报道,褒与奖,罪与罚,与中国足球呈现的状态在大体上保持一致。他们不是敌人,他们中的一个更像是另一个的影子。

 

产品线的单一,导致《中国足球报》在球市低迷的情况下难以挣扎。《足球》报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主报中单加一叠《全体育》。姚明、易建联、北京奥运会这些关键词频繁抢镜,成为综合类体育报的新救命稻草。《中国足球报》由于自身内容特性的制约,却难有作为。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足球报》凭借官办属性,在采访上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每一任足协领导履新之初都会接受他们的采访。但这远远不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全部,不是一家报社得以生存发展的全部。在其他新闻报道上,在经营上,在发行上,在人才上,在管理上,在办报理念上……他们都无法改变自身的劣势地位。暴利必然暴毙,劣势终成烈士,残酷的市场法则不断告诉人们这些道理。

 

《体坛周报》率先提出不靠发行而靠广告赚钱。可是他们一年几千万元的盈利,甚至远远赶不上一家省会城市的主流都市报。行业的领导者如此,行业的其他成员只好勉力度日。这就是整个体育纸媒产业的规模,也映照出整个体育产业的规模(据统计,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占GDP的0.2%,美国这一比例是4%)。

 

2000年,足球媒体高度繁荣,同样是2000年,网络媒体正经历严冬。数年后,网络媒体俨然成为强势的媒体力量。更丰富的资讯,更快捷的传播方式,更充裕的资本实力,网络的强大,令体育纸媒在死亡后,很难有还魂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