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游记(2007/12/25)
上午八点钟,我们由敦煌驱车回嘉峪关。
路两旁都是盐碱荒漠,除了间或有一丛丛的骆驼刺,看不到一点绿色,蓝天下黄黄的土和沙,以及被风侵蚀而剩下的一个个奇形怪状的独立的土堆,只有间距整齐的电线杆和高压输送电缆,提醒我们这里尚有人烟。
下午一点多,到嘉峪关市。稍作休息后,陪李蓉上关城。
嘉峪关市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丝绸之路上的要冲,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的关城设在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当时的万里长城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被誉为“天下雄关”。
嘉峪关的关城设在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当时的万里长城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被誉为“天下雄关”。
嘉峪关城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成。内城周长640米,高约11米。城主要是以黄土夯筑而成,只有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
民间传说,在建嘉峪关的时候,建筑师估算了所需的砖头数量,当时的官员不相信建筑师能估算的如此正确,下令说:建嘉峪关必须按这个估算的砖头数量筑造,不能多一块,也不能少一块,否则就杀头。而当嘉峪关建好之时,还剩下一块砖,这样,建筑师就面临杀头的危险。机智的建筑师把这多余的一块砖头放在了角楼的边上,说这块砖是镇城砖,这就避免了杀头的危险,至今,这块镇城砖还立在角楼之上。
现存的关城以内城为主,内城有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在两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关城群是1958年在周总理的特别指示下,在旧关城基础上加固修建的。
站在城墙上,极目远眺,茫茫戈壁和绵绵祁连雪山,尽收眼底;而战马嘶鸣,铁骑逐沙,落日残照,大漠狼烟……历代将士浴血博杀的场景已成为历史。大漠孤烟、荒陌野垅,经历千年的风沙岁月,当我们循着满目苍夷的残垣断壁,只能在想象中感受边关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血肉搏杀……
有小贩们在瓮城中心,摆几个稻草人,让游客在体验一把当年戎兵守城的瘾。城墙上有人摆开架式,一箭一箭的射出,却是箭箭放空,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内城有一个游击将军府,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政要务的府邸。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楹联
正身有荣德乃大 克己无欺心自宽
书堂 效忠社稷酬壮志 寄情书剑概乎生
武堂 烟尘剑戈弛沙场 风雨旌旗在雄关
议事堂 金声动地战旗猎猎映大漠 铁垒悬月轻骑得得出长城
后堂 不悲镜里容颜瘦 且喜心头疆域宽
道出昔日戍边将士的情怀。
不到甘肃,不沿着河西走廊西北行,是不会体会到大西北的辽阔苍凉。贫瘠的黄土坡、广袤的戈壁滩,神秘而苍凉。车辆稀少,树木稀少,只有星星点点的绿洲,涓涓细小的河流滋养着那里顽强的生命。
不走这一程,也不会那么切身的体会到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曾经承载着无比辉煌的人类文明。直到今天,那时辉煌、那时繁荣仍然依稀可见,足以让我们感动和震撼。
第一次到河西的李蓉一路上有的只是感慨,大地的旷美,无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