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城市的欲望和尺度


这个城市的欲望和尺度

 

缘起,一些往事

听父辈们讲,30年前,他们的工资每月只有30块钱,要供孩子们上学,供爷爷奶奶养老,供一家人吃喝拉撒,还要存上一点。虽然这30块钱只能过上清贫的生活,但那时候大家都过的很安然。

改革开放过去了30年,看到周边不少人的年收入都超过30万。我虽然没有经历月入30块的峥嵘岁月,也还没能成为年入30万的成功人士,但我们这些人,却恰恰经历了从30块到30万,这期间,于人民币膨胀了多少,于城市膨胀了多少,于人心膨胀了多少?

小时候,我生活在杭州的郊县。一件很兴奋的事,就是能来杭州,那时坐船,大约两个小时,到武林广场(那时还通称武林门)的轮船码头,一上岸,看到宽阔的大马路,很是兴奋。

城市化的洪流把我从小镇推到城市来生活,多多少少,于我相似的人们,来到杭州。人多了,车多人,自然对于这个城市的道路,大家都觉得窄了,拥挤了。

于是,我们努力拓宽,把双车道拓成四车道,从四车道改建成六车道、八车道。正如我们对待财富,30块已成为忆苦思甜的过去,但从30块到30万,并没有让人们满足,反而更觉得更加焦虑。道路的拓建也是竟然,更宽的马路并没有让我们感到舒畅,反而更有压迫感。

于是乎,财富、交通、心情,反复主张着这个城市的欲望和尺度。

 

因为工作,途经钱江新城CBD,好久没来这里了。核心区重点工程的工地上人头攒动,热火朝天,似乎有着大跃进般的无限干劲。仰望市民中心,非常雄伟;远眺新城大道,6车并进,无限开阔……这就是钱江新城CBD—杭州城市的新中心。

这里无疑凝集了这个城市原生质的最佳品,杭州,30年来的实力凝集于此,30年来的欲望凝集于此。我们对这个城市的欲望和我们建筑的尺度成正比,无限开阔的尺度,那应该是国际化的。尼克松们所说的破烂的城市一去不复返,我们的CBD可以和曼哈顿金融区的高楼相媲美,但奥巴马和麦凯恩们有没有兴趣把杭州纳入其竞选后造访中国的行程里呢?

面对CBD国际化的开阔尺度,我无限兴奋,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在这里的某幢高楼里办公。但对生活于此,我却提不起勇气来,不说这里的房价,光看市民广场、城市阳台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开阔,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像一场奥运比赛那么困难。

顺道去看了CBD内几个价值不菲的豪宅,豪宅社区里面是无限华丽,但走出豪宅的大门却感受不到通常生活的街区味道,大片绿化掩映着豪宅的私密,再往外就是开阔的大道,一个个豪宅社区仿佛一个个孤岛,进进出出唯有依靠价值不菲的名车。或许是我们小老百姓不能想象豪华的生活,难道金子看起来是耀眼的,但摸起来却只能是冰凉的?

这就是CBD,在今天下午留给我的印象,她似乎是献给庄重、荣誉、象征的,而非是亲和、安心、靠近的。

滨江区建区于1996年,其开发历史与城西相当,其开发规模数倍于城西。十余年过去了,城西无疑是成熟了,人气旺到天天堵车,但滨江呢,似乎还是较为冷清。为什么?城市的尺度是很大一个原因。

江南大道,一路飞驰,感觉非常好,很通畅。这条路是为汽车而修建的,不是为行人而修建的。江南新城,最初的出发点是高新科技园区,并不是综合性城区,在大开大合的尺度下,人显得渺小,感觉不到是被城市尊重的主体,而城市尊重的是那些越来越高耸的大厦和越来越宽阔的道路。

亲和是能产生人气的,而崇拜则只剩下冷漠。超大尺度的道路让滨江看起来无限通畅,大尺度的建筑体让滨江城区看上去越来越国际化,但生活的丰富性和亲和力被大尺度隔离的支离破碎。白天,人们都窝在一幢幢高楼中,出不来,也不敢出来。只有到了夜晚,在中兴花园边的夜市里才能体会到生活的闲适。如果看看滨江的局部,还是有些让人欣喜的地方。比方说在滨盛路,这条路倒是滨江难得的热闹之处,还有外婆家、联华超市和两旁的街市。滨盛路的尺度并不大,但这样的尺度对生活是合适的。

 

相较于滨江,城西的尺度基本是以人步行为标准来打造的,虽然在开发之初并没有这样的着眼点。因为当初没钱,所以马路只能造得不宽,小区规模只能不大,只能在群楼多建些店面(好多卖些钱),只能留下许多城中村……说是歪打正着也好,正是城区的尺寸变小了,实用了、闲适了,反而让生活停驻了。我曾住过康乐新村一带,相信也有不少人也住过那里。小区里,是靠十栋的多层房子,走出社区大门,就有公交车站,街道不宽,两边是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店面。在03年的时候,康乐新村一带已经很有人气了,那时候城西其他很多地方还是在建工地。其后,随着紫桂花园的交付,竟舟路,一条二、三百米长的小马路,成了城西的旺角,十余家各色餐饮,特色咖啡吧、外贸服装店、洗车铺……都是那时候起来的,有名的庄记咖啡就是那时候发家的,还记得在德嘉楼下有家叫咖啡盒子的小店,也相当不错。

不过,这些已是过去的城西了,为改善交通拥堵,文字头的道路进行了拓建。如今行车是顺畅了,但街道的生活尺度被打破了。现在的道路是为车修建的,为了能有更多的路面来行车,马路的两边建起了水泥隔离带或是栅栏,机动车道拓宽侵占了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被迫去侵占人行道,人行道一缩再缩,有些地方人行道甚至消失了。道路的通车能力无疑是提高了,但道路真的变成了一条输送带,什么都停不下来,把生活隔开了。看看学院路,记得我们上大学那会学院路是何等热闹何等有活力,但现在,随着学校的迁离和道路的拓宽,现在的学院路冷冷清清。

 

以前,我很喜欢逛桂花城门口那条街,把车停在路边,然后逛逛那条街上很多知名的外贸小店。现在半人高的铁栅栏把道路的两边完全分割开来,车子没地方停,逛街的人也无法随意的从街的一边走到另一边。逛街的乐趣少了一半,逛街的人气还会持续增加吗?有些知名的小店慢慢不见了。城西好不容易形成的人气和商业氛围,随着道路尺度的改变,何去何从?不久前,和一帮朋友在颐景园商街的一家茶馆聚会,席间有位朋友感慨道:每次来,都觉得这里的生意日渐冷清,我们这群人应该多来这里消费,让这些店活下去,不然我们生活的城西会变得越来越冷清。就在我们感慨的前后,《每日商报》上刊登了一则耐人寻味的转让信息:一家从城西起家并颇有些名气的咖啡馆要转让,但申明保留品牌。这家咖啡吧听说就在我们喝茶的旁边。

这个城市的欲望十足,前段时间报纸上说,我们要建20个新城区、100个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在逐渐增多,但那些路边的小店铺却因为道路的拓宽而消失,或因为街区尺度的改变而难以为继。这些商业好比我们经济中的毛细血管,有没有想过,这些街边小店给城市带来了多少末端就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少润滑?

 

我们常用“有房有车”作为标准来评判我们生活的富足程度,不幸的是,房和车都成了让中国都市头疼的问题。想起十多年前一本日本偶像剧《东京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在地铁站,在路边,在街角的公园里,在出租屋,在乡村里展开……东京是如此的一个现代化都市,但在电视剧里呈现给我们是别样的亲和力。而我们目前的电视剧,都是在讲高楼和汽车里的情节,不少连剧中的大学生也开上了名车住进了别墅。这是心态的问题,这种心态反映我们的城市规划上。

偶尔出城经过闲林,看到双层8车道的02省道,这么大尺度的道路出现在郊区是合适的,如果在市中心,怕是要出问题的,天目山路深夜的车祸就说明了这种隐患,一条快速路横贯都市的中心,会吸引多少车流,给市民带来多少不安。

02省道两侧的住宅楼越造越高,但这些象征现代化的高楼并没有为这里带来足够的都市氛围。回到城西,看到道路越来越宽,会不会让城西从郊区再度沦落为郊区呢?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