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魅力男,他的名字叫胡适之


有一个魅力男,他的名字叫胡适之

  庞 震

  这个叫胡适之的男人我是在上大学之后才有所耳闻的,不是我孤陋,确实是他当年曝光率太低,不像现在这么风靡,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只要有点liberalism倾向的,都言必称“胡适”,视其为“精神偶像”。记得我曾经还拿“胡适”和“胡适之”是不是一个人这样有点雷人的问题,考过我的同窗学友,这帮自称在百万高考大军中挤过独木桥,受过我国重点中学教育过的夸世纪人才,居然为此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咸鱼也能翻个身,胡适的走俏,估摸着就算是从解放后的“思想毒瘤”翻身成当代的“思想楷模”。当然,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无缘无故的爱,更不相信有无缘无故的恨。恨胡适是因为当年他站错了队,跟错了人,而且他身上还有我们伟大领袖最看不惯的文人气和自由气,不过改革春风吹大地,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意识形态问题,我们可以先搁置争议,待有后人评说。

  而爱胡适,甚至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现在人人皆说“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就说明我们的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已经开始出现了“拐点”。倘若说,非要下个结论胡适的思想究竟有多么深邃,多么富有创见,多么尖锐深刻,我看那倒未必,比较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很多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都并不逊于他。以至于,当下十分推崇胡适的邵建老师,也认为在对苏联模式的认知方面,我们的胡适之连浪漫诗人徐志摩都有所不及。

  就是这么一个喜欢说大白话,不故作高深的胡适,缘何却成了时下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精神和思想“男神”人呢?一个男人要想成为一群男人,甚至是一群有身份有地位有学识的男人的偶像,我想肯定自有其不可为外人道的“魅力之处”。

  我们也不必埋头于故纸堆和历史的尘埃之中,去考究胡适的魅力。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完全可以用符合男人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大概是亘古也不变的。

  首先,一个男人要有魅力和风度,其肚子里一定是要有点货的,俗话说郎才女貌,提及男人非有才不让。胡适的才,以现在的标准看,那也绝对很牛,十足的海龟而且是金海龟。不到二十岁的胡适,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更为后人叹为观止的是,其一生共获得了36个博士头衔,堪称是货真价实的“学术超男”。

  其次,搞学术的人,光有头衔不行,还要有学术地位。胡适是开启近代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并且还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不过,就上述二者而言,兼而有之者的人其实并不少。但是,从古至今,在学识上出人头地,且到了足以安身立命,生活无虞地步的中国文人,大都是要“货于帝王家”的。因为,在一个一人在上,万人在下的极@权社会,分配资源的权力集于统治者一人之手,尤其是身无寸铁的文人,要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赢取名利,非谄媚权贵,依附权势而不可。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现实也是如此残酷。就拿当下那些寄身于各种机构之中的知识分子来说,你要晋级,你要提职称,你要拿高工资,哪一样不需要你在领导身上花点心思,你再有棱有角,再有个性为了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该低头时总要低低头,否则郁郁不得志那是肯定免不了的。

  所以像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样的鬼话,想来就是知识分子用来为自己间隙性发作的“软膝”做的一个借口。

  因此,知识分子如何在一个权力横行的社会之中,既能获取名望,与权力者良性互动,又能恪守操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就成了萦绕在所有知识精英心中的大问题。

  不难见,胡适真正的魅力其实就在于此。一方面胡适凭借其学识和才能,当过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院长,又做过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等职,此时的胡适怎么看都是一个完全体制内的学者,但另一方面,胡适却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其在《新月》论政期间,组织出版的《人权论集》,就是放在当下,读来亦能让人痛快淋漓,直面专@制问题的核心。

  这种在没有生命危险,无须担心前程被毁的前提下,知识分子又可以追求精神上的那点独立意识和自我满足,我估计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知识分子都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其他人都没做到,唯独胡适做到了。这样的男人,其魅力尤其是在知识分子当中的魅力,足以令当下的知识分子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