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着火炬探索幽暗的人》


《举着火炬探索幽暗的人》

——鹿苹诗集《流浪筑墙》印象

林童

 

一、鹿苹诗歌的背景

第一次听汪文勤说起鹿苹的时候,我并没有因为她是著名诗人痖弦的女儿就另眼相看,因为我往往对文学世家持某种怀疑的态度。在谈到鹿苹的诗《胖》时,因是汪文勤没有尝试过的形式,她觉得很有意思。但我一下就想到了荒诞主义诗人小云的类型学诗歌,倒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想,台 湾诗人也在荒诞啊。

当我读到汪文勤拿来的鹿苹诗集《流浪筑墙》时,才发现荒诞并不是她的常规写法,而是她在求变化。

70年在台北出生的鹿苹,她的诗歌与她的专业密切相关。她在法国巴黎学的是视觉传播学,后又在加拿大魁北克Laval大学获得了平面及多媒体设计硕士,并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多年。她是怎样看待诗歌写作的呢?她说:“长久以来,我都是以影像思维保存直觉经验:情绪、温度、光线乃至微小的声响,都以‘影片’的形式保存。这其中的假想和放任是不设疆界的,而常在事件中寻找感性的对证及隐喻,便成了一种癖性,与其说我写诗,不如说将脑中的残影翻译成文字:只是密室中满墙的图像一旦解码,我将不再是举着火炬独自蜿蜒探索幽暗的人了。”的确,直觉与感性是女性的特长,如果属于过于自恋的女诗人,常常容易走入“举着火炬独自蜿蜒探索幽暗”,并沉溺在自我设计的氛围里不能自拔。鹿苹的经历及视野,加上交流以及可能得到痖弦等前辈高人的点拨,她已走出了那样的气围,而成为了“举着火炬探索幽暗的人”!我有理由对鹿苹的写作充满期待。

二、忧郁的冰雪

总的来说,这部诗集的基调是忧郁。

或许是在巴黎的时候醉心于波特莱尔所营造的世界,而在魁北克时又特别迷恋于冬天的雪景。因为在诗集里,配置了大量的黑白照片。树挂、门窗、屋子、沙发、墓地等物景,黑白的对比都是如此强烈,与她的诗构成了超现实主义的对应关系。

那首叫《颜色》的诗,运用顶针法,虽是通过“她说”,实则就是鹿苹说,从“雪的颜色像/百忧解/百忧解的颜色像四月”开始,最后又回到这里,有着艾略特的“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的意味。如果说这首有点文字游戏的诗还不足以说明她诗里的内心的话,我们不妨再看短诗《-32℃》:

 

地平线在雪后堆高

无边在那一端下降

黑影尽行的公里数

同银铃一般鼠窜

就是般

影在雪地里

签下冻夜的孤寂

在这高与低的动静里,飞机必须有降落的目的地,人随机行,按理,也是有目的地的,但对于女诗人来说,身体能到达的地方,却不是心到达之所。所以,寒冷只是借口,只要心无所依,在那种环境下都会一样。“签下”这一动作,本指签飞机票,此处却是写心理,那种孤寂,究竟是无可奈何,还是心甘情愿?再看短诗《法语区》:

 

十二月的雪

十二时的午夜

占据着旋转木马的鬃发

在没有时速的温度里

风向静静地

观望尚未投胎的枯叶

今日刚入睡

明日还远着呢!

这应该是写魁北克的,或许暗藏着社会政治方面的隐喻,但我们完全可以不用管,而把它看作一首关于雪与时间,雪与人生的诗。雪是鹿苹诗歌的最重要意象之一,她试图通过雪来探索人生。表面看来,雪是白的,它能够照耀幽暗。殊不知,对鹿苹这个“旅者”来说,雪的白色的光亮,反而加重了幽暗的深度与氛围。这种气氛是很压抑的,充满着不安与躁动。《望远镜》一诗,通过鹿苹的眼晴所看,那是怎样的图景:不但“丑恶同美学构图/丧德同完全洗涤”,而且那长着洁白翅膀和姣好脸庞的魔鬼很有诱惑力,他能够“引你入腥煞幽林/置你于宇宙黑洞”。这个宇宙黑洞,其实就是人的内心。她所唱的,是一首“即将自残的歌”!

三、女人的诙谐

鹿苹并没有在这种诗歌氛围里沉沦下去。不但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不良作用,而且就写作也会显得单调并容易重复自己。正如摄影,讲求曝光。而心理色彩通过诗歌的形式曝光,是为了调节。所以我们在她的诗里还看到了女人的诙谐:“一向是这样/错把狗尾草当成麦子”。这在《疫》、《自杀》等诗里表达得最为透彻。

 

注射

在自己的静脉

有关下一个冬季的湿度

及一些防腐的爱情观

牵着影子

拾起外衣

走入零度以下

——《疫》

 

夜里

张大口

纵身跃入粼粼温床

灌入

一肚子带泪的月光

——《自杀》

这在爱情中看似重大的问题,鹿苹并没有用“凄凄惨惨戚戚”的基调和寻死觅活的方式来处理,而是采用简单的意象,表达一瞬间的感受。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机趣,一种女人小小的脾气与阴谋,一种等待的安慰,一种小性子的自嘲。在阅读的时候。也会报以会意的一笑。

 

鹿苹的诗往往有着非常奇特的想象力,同样写是爱情的,她的短诗《或然》就能让人惊异:

 

你!

喝吧!

喝下这一半姜汁一半瘟疫的汤

这二分之一的姜汁赐你温暖

那半匿名的瘟疫让你盼望存活

而我

就让你发热地

在我的殖民地上求生存

面对这样的诗,如果不是单独为之写评,在此写什么都显得多余。那我就不必说了,读者自有心中的度量。作鹿苹的“你”,恐怕必须讲求生存智慧!她拿着火炬,而“你”在幽暗之中。她很可能把“你”当作物象来处理,一定要有被异化的心理准备和物化的承受能力。

四、意象诗的局限与诗的节制

鹿苹的意象处理法,也有大而无当的时候。比如《说书》,只有四句:

 

到底是长安远

还是太阳近

到底是人近天涯远

还是人远天涯近

这首诗在表现距离感的时候,由于过分地依赖文化典籍,如果缺乏相应知识便会索然无味。同样是关于距离的诗,顾诚的《远和近》在意象的运用上就直接而具体,反而有了让人遐想的空间。

 

苍白的孩子们一同玩耍

在十字避雷针下

红裙子,绿裤子和白手套

没有一只小猫

今天说着

 

老去女人的泪

一滴牵着一滴

打乱了塔尖的钟声

及一些美好而单数的飞鸽

没有一座钟

今天敲着

 

我不知道别人读到这里会是什么感觉。这肯定可以算一首非常完整而有特色的诗,既有颜色的对比,也有画面的跟进;既有活泼可爱的小孩,也有苍老的女人;还有猫与飞鸽,更重要的是声音,以此来表达主题“凋”,真的很绝。但我在读这首名为《凋》的诗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在书上点评道:“当我读到这两段时,为之一震。以为完了,真是有余音绕梁之感,但读完后面,我只好绝望,岂画蛇添足可比拟!”从形式来看,如果说第三节还可加进来的话,后面的几节自由体,则是作者自作聪明的感慨,则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诗的表达,都算得上失败。诗歌写作并不是作加法,应是减法,往往是文字少,反而能时间空间辽阔。这就有一个“度的把握”。

五、待估价的诗歌旅途

《涡》这首短诗,我看作是鹿苹改变写法的过度性作品。它用画面、影像说话,在具有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元素时,也成为了类型之诗的开端。这类诗讲究呈现,后现代的拼贴功能是常规手段。这方面她大量的诗我还未看到。我不知道是不是如她在《坡》的结尾所写:“比天堂暖一些/比遗憾凉一点”?

还是让我用鹿苹的诗来结束这篇文章吧,她在《换季》里自我评价道:

 

我是个待估价的恋人

等着被自由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