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1)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郭民生


 
阅读提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和蔓延,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更趋复杂。与此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将持续上升,人口、资源、环境和体制约束瓶颈更加明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后发优势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因此,本文建议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作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2008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专门安排关于推动我国科学发展问题研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做的是有效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要确立和实施科学发展方式。我们必须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可持续性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一、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
全球经济正在呈现衰退趋势。当前,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全球逐步蔓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正在逐步加深。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1]:“美国去年8月份失业率升至2003年9月以来最高的6.1%,显示美国经济正趋向疲软;欧洲经济出现下滑,欧元区去年第二季度投资、消费及出口同时下降,导致当季经济收缩0.2%,为欧元诞生以来首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可能进入新一轮衰退,去年第二季度GDP环比下降0.7%;在此背景下,亚洲地区出口增速下降,经济逐步走缓,资本大量外流。近期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TO(世界贸易组织)已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调低,并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增长可能降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此外,全球各主要股市仍震荡走低,国际汇市出现宽幅振荡,房地产市场依然疲软,美、欧、日等国消费、出口、生产和就业等6项指标均出现下滑,全球经济正在呈现衰退趋势。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经济的外向度较高,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市场萎缩,必将影响我国比较优势发挥,导致我国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市场萎缩;其次,受金融危机影响,来自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和跨国并购势头明显减弱,必将影响我国的投资效果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三,能源、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房地产泡沫破裂,使得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第四,人民币汇率上升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将削弱我国外向型企业、尤其是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我品牌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五,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人口红利[2]”的拐点也将临近;第六,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的新动向值得关注。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跨国公司纷纷收缩裁员,但他们却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四个方面,一是加速进行产业转移。收缩那些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劳动力密集、资本密集、高度依赖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生产能力,并向新兴市场转移;二是化研发和管理。整合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把有限的人、财、物投向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瞄准下一轮国际市场竞争的热点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跨国专利布局;三是进行知识产权运营。即一方面瞄准那些具有自主品牌、核心专利、但身陷资金捆绕的企业,趁机用最低成本进行收购或重组;另一方面,加大对知识产权资源的开发应用与管理,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四是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与贸易规则和货币政策等保护自身利益。随着金融危机的扩展和对全球实体经济影响的加深,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将会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产权优势、世贸规则和行政司法手段等打压竞争对手,保护自身利益;五是出台长、短兼顾的一揽子经济激励计划。在挽救当前经济颓势和扩大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国家的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高达775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激励计划,不仅将在短期内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而且将长期激励经济增长和加强美国经济竞争力。

因此,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后发优势,提高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综合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



[1]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不会太大”,《中国经济周刊》,2008119日。
[2] “人口红利”是指,当一国的年轻劳动力最充沛时,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以及高储蓄率,即所谓“人不值钱,钱不值钱”的时候,经济就有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据专家预测,我国劳动力供应将在2010年达到顶峰,并在2015年之后开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