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传野史见真史-----贺周笑通先生《夕拾录》出版


 薪传野史见真史 笑对穷通想事通
                  

                           ——贺周笑通先生晚年力作《夕拾录》出版                              

                                              朱云泉

  

        不久前,笔者到周笑通先生家中拜访,三杯浮来春酒下肚之后,周先生从书案上取下厚厚的一叠刚刚校对完毕的文稿递给了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夕拾录》书稿。周先生说:“这本书稿记述的不单是莒地文史,同时也记录和反映了我多半个世纪以来的人生足迹。书中不仅凝结着我半生的心血,而且还寄托着我晚年的独有情怀和心愿”。说到这里周先生又将他已编入《夕拾录》的一首自序诗和详细目录展现在我的面前。

      最近,由周笑通先生编写的一部史实体裁的文学力作《夕拾录》终于和读者见面了。素有莒县文史权威之称的周笑通老先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丰富积累和近年来的辛勤耕耘,我市著名记者许家强奉约为该书作了序。

  

        钩沉溯长河,忘年逐逝波。

        荒村寻奎壁,柴门求羲娥。

        愧无子长笔,敢步狐公倔。

        撷英值翰苑,酹酒告先哲。

      

      周先生这首自序诗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性格作出了准确而坦诚的写照。先生那刚直的性格和不为升斗之米折腰的骨气渗透在序诗的字里行间。

      

      周先生所著《夕拾录》的整个目录共分十三个专题,其中有:荒山拾叶、兵事散记、义士留芳、贤哲名士、官吏薰莸、僧道尘踪、奇人奇事、流寇掠影、礼俗记奇、钩沉拾存、莒乡联语、斋聊录异、诗囊弃剩等。在这十三个专题栏目下面编排了七十余篇文稿,数百个章节细目和百余首诗词、联语。绝大部分题目和内容都是第一次面世。该书涉及内容之广泛,历史年代跨度之长远,资料之翔实,史实考证之严谨准确,记述描写历史人物之鲜活、褒贬评论之客观、观点之精辟深刻、语言之生动风趣是近年来所少有的。周笑通先生的这本《夕拾录》弥补了正史的遗漏和局限,纠正了部分野史的偏颇与讹传,抢救了莒地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这不能不说是周笑通老先生对莒县乃至日照文史的一大贡献。

       

      许家强记者在《夕拾录》代序中对周先生及其著作是这样评价的:“因为有了先生,有了先生的勤勉校集,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莒地一隅,其辉煌历史,才有了更真实的记录——单就莒县近现代史而言,先生几乎以一人之力,承担了整个史脉的书写。其考据之严谨,搜罗之丰富,都斐然成一名家。而其中尤其令人钦敬的,是先生之史胆。”“细细翻读《夕拾录》,每一章,每一页,每一节,每一字,无不凝结先生之心血。莒县文明,百年历史,赖有先生,始存其真。中华文明,历史星空,赖有千千万万如先生者,始传其薪火,醒后人耳目”。笔者认为加强对周先生及其力作的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薪传野史见真史,笑对穷通想事通。周笑通先生在临别时告诉笔者,他隐藏在心底的一个心愿就是在《夕拾录》正式出版发行时,能够举行个“首发式”暨“文友联谊肯谈会”。从而为答谢多年来关心和支持自己的老朋友、结识更多心仪已久但又尚不相识的新朋友,提供一个见面的机会。我想周先生这一殷切愿望是一定会实现的。因为周先生的《夕拾录》不仅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料收藏价值。众多有眼光的朋友们和大腕儒商们一定会鼎力支持的。这其中的效益和回报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为祝贺《夕拾录》出版发行,笔者随吟藏头诗一首以记之。

       

        薪尽火继万事明,

        传信释疑春秋风。

        真诠缅微还本相,

        史佚博闻接天承。

        笑骂从汝我自唱,

        对错当有后人评。

        事在人为岂由命,

        通古穷今夕拾情。

  

      (藏头之意:薪传真史 笑对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