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一个时代的结束


易卜生: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西方的戏剧家,除莎士比亚外,恐怕还没有哪一位能像易卜生一样,享有非常高的声誉。一方面,易卜生的戏剧,正对了中国现代文学初期的胃口。因为,那时也面临着易卜生戏剧中同样的社会问题,自然容易引起共鸣。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界长期推崇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极力贬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再加上与诺贝尔文学奖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似的,有一种打抱不平的心理,并发展成为一种阴影,甚至一种阴暗的心理。

亨利·易卜生(1828——1906),戏剧大师,易卜生主义的创立者。1828320,易卜生出生于挪威希恩城一个木材商家庭,8岁父破产,16岁打工。1851年经朋友介绍被聘为卑尔根剧院编导,1857年到首都剧院做编导,1864年离开挪威,侨居罗马、慕尼黑等地,1891年回国定居,1906年病逝于首都奥斯陆。

易卜生自1850年写作第一部戏剧《凯替莱恩》后,到1899年,出版最后一部剧本《当我们死而复醒时》,发表了25部戏剧,包括诗剧、悲剧、喜剧、历史剧和问题剧,对世界戏剧的影响很大,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易卜生早期剧取材于古代英雄传奇、民谣、神话,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如《恋爱喜剧》等;中期创作取材于社会现实,即社会问题剧,成为了19世纪在戏剧领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如《社会支柱》、《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后期创作具有象征主义成分,充满了悲观情绪,如《建筑师》等。易卜生最有影响的是他的《玩偶之家》,引发了娜拉出走后怎么办的思考;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成为了当时中国文艺界的一个命题,形成了“问题小说”的创作热潮,而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更是将“问题小说”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类型的小说中,鲁迅的爱情小说《伤逝》是对易卜生主义的最好注解。在戏剧方面,胡适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戏剧——独幕剧《终身大事》,也是他极力宣传和倡导易卜生主义的结果。

易卜生曾被称为“一个伟大的问号”。我想,一是指他的创作,他提出了问题,却没给答案;二是至今仍让不少人耿耿于怀,就是瑞典学院为什么不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易卜生?

1903年,在最后的角逐时,易卜生与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平分秋色,瑞典学院曾考虑颁给两人,但这时易卜生由于身体原因不再写作,而比昂松仍保持着创作的生命力,于是最后颁给了比昂松,他是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还是挪威国歌的作词者,他也是第一位出席授奖仪式并发表演说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人,无疑增加了盛会的气氛。就这样,易卜生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让人遗憾不已。

这样的问题也困惑着热爱列夫·托尔斯泰、左拉、哈代的读者,甚至专家。一方面与诺贝尔委员会所理解的“理想主义”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是,虽然他们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但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之际,19世纪已经过去,而他们代表的却是19世纪。既然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在超越时代性方面要比小说更具魅力,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一位诗人就不奇怪了。后来颁给了托马斯·曼、高尔斯华绥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算是一种补偿。这个时候,批判现实主义已成为一种伟大的传统,这些作家在各种现代思潮兴起之际反而显出了独特的个性,而且,经过一战之后,他们也成为了更具“理想主义”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事情是,当易卜生离开当时的世界文学艺术之都巴黎时,梅特林克却来到了巴黎。这位在易卜生写《恋爱喜剧》时才出生,而只比泰戈尔小一岁的梅特林克,后来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难怪有人把易卜生离开巴黎称作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把梅特林克来到巴黎称为一个时代的开始。他们的创作,的确不属于同一个时代。但他们都是自己那一个时代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