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信贷大增 专家激辩资金最终去向


  就市场针对“1月份票据融资占到人民币贷款增量四成以上”的质疑,央行副行长易纲14日回应指出,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

  同时兼任着北京大学教授的易纲,当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CCER)举办的“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央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票据融资新增6239亿元,占比则由去年12月的30%增加至42%(详见早报2月13日B16版《银行防紧缩:1月信贷创天量》)。

  14日的报告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对此表示了质疑。他认为,票据融资的部分增量是不实在的,“不能排除企业将融来的资金转存定期存款获取利差的可能,以及其他如进入股市的可能。”

  宋国青指出,2008年11月~12月的贷款大幅增加,难以排除行政性命令和“指导”促增的可能。不过,也可能是由于银行降低了对贷款安全的要求,发生了出乎意料的结果。

  宋国青说,由于票据贴现利率和半年期存款利率存在一定的利差,企业可能在票据贴现之后转存银行套利,这种存款在银行内部体内循环。

  在宋国青看来,随着去年年末股市开始上涨,对于入市企业来说,“一个涨停板就把十年的票据贴现的利息给挣出来了”。

  宋国青相信,企业虽然无法将票据贴现后的资金直接投入股市,但是可以拐弯抹角地进去,“这永远都查无实据,因为你无法判断企业资金流向中哪部分是来自利润,哪部分是来自票据融资”。

  对上述观点,易纲在会歇期间给予否认。他指出,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转移成存款进行套利,在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由于利差太小,“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易纲说:“目前票据贴现的平均期限大概是4个月,不能和半年的存款利率进行比较,与3个月的存款利率来比利差很小。”

  他介绍,在央行统计中,票据融资是银行给企业的直接贴现,而中小企业通常是票据的接收方和持有者,“在市场供应链中,很多使用背书和贴现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用于供货商支付。票据背书几次,就解决了好几个企业的融资问题。”

  易纲同时否认了票据融资中存在银行间的转贴现象。他解释,在贷款统计中,票据融资并非银行和银行之间的转贴,也与央行发行的票据无关。

  (解读:1月份的银行信贷大增,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并购贷款的增加,特别是海外并购。部分资金辗转进入股市的可能性也较大。从而导致银行信贷的大幅增加,而企业新开工项目没有出现同步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