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香港开奢华报告会的“奢华门”事件余音未了,景顺长城又陷入了充当“股托”的“询价门”事件。
近日,关于中原证券、景顺长城基金公司在新股询价过程中违规遭处罚的事件,在市场上闹得沸沸扬扬。证券业协会相关人员表示,自实施网下发行电子化后,景顺长城共7次参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初步询价工作,报价均高于发行价格却全部未申购。而众多询价机构的违规,导致了包括中原证券、景顺长城等36家询价机构遭到了监管机构不同程度的自律处理。
对于监管部门的处罚,景顺长城显然有不同的看法。在该公司网站的说明中,景顺长城表示,作为中国证券业协会认定的IPO询价对象,我公司认真履行询价义务,2008年度共参与7只新股询价。根据我公司报价区间和实际发行价格的比较,不存在较大价格偏离现象及操纵价格嫌疑。其中还表示,公司本着独立、客观、诚信的原则参与新股询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制度,并切实保障了基金持有人利益。
一方面认真履行了询价义务,另一方面又“切实保障了基金持有人利益”,如果景顺长城的说明属实,那么其被“冤枉”的成分较大。可事实又如何呢?
证券业协会如果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也不会那么轻率地在会上点名批评景顺长城了。退一步讲,如果景顺长城真的没做错什么,而是被监管层部门“冤枉”了,又为何在说明的最后,表示“将严肃对待中国证券业协会对我公司提出的自律处理,一如既往地以审慎诚信的态度为投资人服务”?显然,在基金公司的说明中,其前后存在矛盾的地方。
2006年7月,景顺长城修改了投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不投资带有锁定期的证券”,其中就包括网下申购新股。基金公司既然不进行网下申购,却又为何热衷于参与询价?是考验自身的新股定价能力?还是中间存在猫腻?或许只有景顺长城自己最清楚不过。
对于景顺长城“只询价不申购”的奇怪现象,业内的看法基本一致,那就是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奇怪”。况且,其发生的次数不是一次两次,而是高达七次之多。因此,无论基金公司如何辩解,都无法为自己洗脱“罪名”。
景顺长城表示,七次询价中,只有一次由于旗下基金参与了其它新股的网上申购而没有申购外,其余六次都进行了网上申购。而按照目前的新股发行流程,询价——网下配售(申购)——确定发行价格——网上发行,显然景顺长城是在发行价格确定之后才参与申购的。这与其在询价时所报的高价相比,中间存在一定的差价。也就是说,景顺长城其实愿意的是以较低的价格参与申购,可却在询价阶段报出高价来抬高新股的发行价格。
“只询价不申购”、“关系报价”、“人情报价”等不正常现象的出现,肯定不只发生在景顺长城一家询价机构身上。只不过景顺长城的“表演”太过露骨,其影响过于恶劣,其对于询价机制的挑战太过于公开罢了。
询价机构询不出新股合理的发行价格,反而像中国人寿、中国远洋等上市公司借助于大牛市行情,以近百倍市盈率成功发行,凸显出新股询价的市场化并非真正的“市场化”。正如市场上有识之士所呼吁的那样,询价机制的改革也应该早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