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法草案第十七条的修改建议


        社会保险法草案第十七条规定:个人跨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个人退休时,基本养老金按照退休时各缴费地的基本养老金标准和缴费年限,由各缴费地分段计算、退休地统一支付。

    养老金计算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问题,因此,养老金计算方法的表达必须具备明确性和适度的概括性、具体性。本条在表达养老金计算方法方面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在养老金计算方法的表达上不完整,缺乏需要具备的要素。因为仅仅根据所提供的“各缴费地的基本养老金标准和缴费年限”这两个要素是无法实现“由各缴费地分段计算” 基本养老金的。这里,缺少了“全部缴费年限(工龄)因此,第十七条在表达还不能让人明确、完整理解养老金计算方法。

    第二、“退休地统一支付”的表达过于具体。其实,在哪里支付只是一个支付方式的问题,不是核心问题。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加方便的支付方式可能会不断出现。因此,法律不必对这一类问题做过于具体的规定。养老金支付方式方面的具体规定,可以由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制定行政规章时规定。

因此,笔者建议将第十七条修改为:第十七条  个人跨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个人退休时,国家承认其全部缴费工龄,基本养老金由按照各缴费地基本养老金标准计算的养老金乘以各缴费地缴费工龄与全部缴费工龄的比例之和确定。

养老金计算方法的这一表达方式,不仅具体、明确、完整,而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且覆盖了草案表达的计算方法,属于笔者提出的养老金模糊数学计算方法,即适用于“养老金享受模糊模型”,也适用“多元利益养老金享受模型”,与草案也不冲突,比草案更加完整、明确。而且养老金模糊数学计算方法同时也与现行养老金计算指导思想完全重合。

这个计算方法得到著名数学家、中国模糊系统与数学学会副理事长李洪兴教授肯定,李洪兴教授在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人北京工作了10年,在养老保险利益取得的问题上,由于他在北京工作15年以下,他没有创造出完整的养老保险利益,他的养老保险利益是有缺陷的。但他毕竟工作了10年,在10年中他创造了养老保险利益,因而他的养老保险利益同时也需要维护”。李洪兴教授并且提出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模糊模型,以确定可以分段计算劳动者养老金权益的政策办法,以确保劳动者在为当地做出劳动贡献的同时也积累相应的养老金权益,并能够在退休后分别计算和领取(见中国产经新闻报)。

养老金享受模糊模型具体计算公式为:

Y=Y1×A1+Y2×A2+…+Yn×An

式中

Yn---按照各缴费地基本养老金标准计算的养老金

 

An ---各缴费地缴费工龄与全部缴费工龄的比例

 

Yn×An ---分段计算的在各个工作地基本养老金

Y---基本养老金,即:分段计算的在各个工作地基本养老金之和。

多元利益养老金享受模型属于是双重模糊,必须用矩阵表达。

 “多元利益养老金享受模型”是指对“多元利益养老金享受模型”的一种新的应用,在这里,是指在将养老缴费一半留在工作地,一半返回户籍地情况下适用的“多元利益养老金享受模型”。

将养老缴费一半留在工作地,一半返回户籍地不仅有利于分解未来养老金发放的支付风险,而且,将养老缴费一半返回户籍地还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代际养老权利义务的要求。这是“多元利益养老金享受模型”的另外一个功能。

 

附件:1农民工养老保险怎么算(中国产经新闻报)

http://www.labournews.com.cn/newweb/dongtai/zonghe/2008-09-25/2749.html

附件:2、数学家肯定养老保险模糊模型

http://blog.cnss.cn/wcm/blog/u/antwhwh/d200052.html

附件:3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代际养老权利义务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2/11/158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