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是新兴市场的基础


该文为08年3/4月份在海风的一篇帖子及与网友的交流。

要想市场止跌,首要的是重树市场信心;要想市场下跌,最有效的则是打击投资者的信心。

当前的市场并非缺乏具有较好投资价值的股票,问题是,在投资者普遍预期市场下跌的情况下,就市场的现实来说观望无疑是理性的选择。

从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超预期持续强劲增长着,只是近几年呈现加速趋势。目前受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恶化的影响,负面因素开始增多,但中国经济低于8%的增长是不可想象的。8%的目标只是政府确定经济增长目标不可逾越的底线而已,所以去年的目标为8%,实际上达到11%以上。即使在这个多事之秋的08年,9%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是可望达到的。在市场形势没有进一步恶化前,这大概是秃子头上的虱子罢?

所以,今天证券市场的运行趋势其实可能并非建立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唯一基础之上,更关键的是投资者的信心。

从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首先不是救市不救市的问题。中国证券市场长期发展的基石在于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不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我认为,公平是市场的基本原则,但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真正保持对每一个投资者的公平呢?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在我们一直高呼公平口号的同时,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是经常被严重侵犯的。因此,在实际运作、管理与立法层面,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被侵犯是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

到了今天,无法认为股权分置改革是成功的,如果不采取铁的措施,可以预期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必定昙花一现。当前的形势以危如累卵来形容无疑是贴切的,但这并非说明我们的政府应该马上采取这样那样的措施。在市场投资者趁此机会好好体会市场风险的时候,包括但不限于证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是否应该首先好好反思一下你们对证券市场的理念是什么?你们的理念能够与投资者等市场有关各方产生共鸣吗?

理念的问题不解决,措施可能是不会长期有效的,于是就进入了那个似乎永远不会完结的怪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没有正确的理念,我们的市场永远不会有前景的,长期投资永远只是可望不可及的。(农夫)
 ;
羊群效应始终是存在的.
信心不是喊出来的.
就象大自然一样,只要根本未变,经济中的微妙平衡总是无处不在.(网友)
 ;
从一波行情来说,信心可能在股价下跌到一定水准后基于经济增长企稳并反弹甚至中期反转,但是没有正确的理念,即使中期反转了,将来就必然还会这样的持续下跌。

健康的市场才可能达到微秒的平衡,而且是有效率的微妙的平衡。农夫说的不是短期如何如何,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此所说的是支持市场远景的坚实理念。当然,这样的理念目前还没有,但总是要起步罢?不然。。。(农夫)
 ;
上帝之手,政府硬是调出一个熊市。
 
 
 
 
 
 ;
 
本来市场化是很好的出路,但问题是有些人自以为是专家和权威,不愿广开民智,干涉太多,加上外资兴风作浪,曲折就出现了。(网友)
 
 ;
 ;

 

三大主因导致市场崩盘
韩志国

 

 

 

 ;  ;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股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暴跌行情,市场原来所预期的低点一个又一个被击穿,一批又一批的股票创出了上市以来和调整以来的新低。由于保险股的业绩在今年一季度的大幅下滑已无可避免,因此中国太保就很可能成为这一轮牛市以来第一个跌破IPO价格的股票。从目前的走势来看,市场无疑已经出现了崩盘现象,持股信心已经接近崩溃。导致这一轮股市暴跌的最主要因素不只在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更深刻的是来源于国内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
。。。。。。(后略)
(网友)
 ;
 
 ;
我早写过关于信心的文章,也明白这是关键。但中国的投资者甚至包括基金都 是趋势投资者,象我们这样价值投资的反被人耻笑,谁会理解并赞同和支持我们的观点呢?做空的成功的正在为自己逃脱而高兴呢,大家都认为救市是政府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为什么中国足球踢不过人家,因为“恐韩”。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韩国妇女向国家献金救国,我们也会有,但可能是极少数。我说大国的崛起,我谈黄金十年,这是理想,人民连理想都没了还行吗?但许多人可能都认为我是疯了,碍与我是斑竹,给我面子,没有直接表达罢了。
 ;
当然关键还是在与政府,更在与全国一心,不要对国家增长30年的背景妄自菲薄。(网友)
 ;
韩先生为市场奔走呼号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不过,从过于的乐观主义转变到今天的过度悲观主义,仍然是新兴市场的特点,即不够成熟罢。(农夫)
 ;
市场化的本质是什么?是契约精神,而不是没有精神实质的三个字符。按照契约精神来解释市场,即使你所谓的市场化,那么大非小非减持就是市场化,难道平安的巨额融资就不是市场化的吗?

市场走到今天,已经证明市场化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不在契约精神,而在于签订股权分置改革这个协议的时候,这个协议是公平的吗?我看是不公平的,包括平安的巨额融资对中小投资者也是不公平的。所以,从证券市场的角度来说,市场化的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市场化的基础是否存在?从决策层来说,市场化的基础不是一时一势的问题,是要经过市场较长时期的检验的。任何发达有效率的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是凌驾于一切准则之上的。我要说的是,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理念,只有基于这些最本质的东西建立的市场才是健康的、有活力的、有充分市场效率的。

在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现状下,应该是说我们投资者也没有市场概念,所以05至07年签了一些对自己非常不利的契约,而我们的政府竟然弱智到可以将事关1亿中国投资者财富的重大证券市场问题以教条的市场化三个字轻松打发,难道这不是政府执政理念的问题吗?

在海风受教很多,看过墨香先生很多精彩的帖子。谢谢!但事关市场的前景和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这是原则和方向问题,我不得不坚持自己的观点。
 ;
农夫想说的是,信心是新兴市场的基础,但信心是建立在市场正确的理念上的。现在的关键不是什么羊群效应不羊群效应,首先甚至都不是信心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市场化之前还有很多基础问题都没有解决,而且也似乎没想解决,我们的投资者与政府竟然都只关心市场涨跌的问题?竟然不能就这样一些急待建立和完善的基本问题进行谈论?一个老套的羊群问题就可以涵盖中国证券市场当前的一切?

当然,在市场长期不断的剧烈震荡中,市场会走向成熟的;当然,成熟如华尔街一样的市场,羊群效应也还是普遍存在的。但我要简单问你是:在中国经济总规模已经进入全球前四强的情况下,我们的这样基础的证券市场什么时候能够跟上来?难道还有华尔街那样笨鸟先飞的优势吗?(农夫)
 ;
朋友,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可能也是我表达没有透彻,我并没有指大非过股改的事情。股改投票的时候猫泥多了,但政策主流是好的。
上层从来没有真正地试图去用契约的精神搞市场化。你比如说今天数据出来了,煤炭利润增长67%,电力下降61%。是煤炭行业管理优秀吗,不每个月几乎都有矿难,是电力企业经营不善吗,非也。在中国,关键就是看政策,政策偏一偏你就收益或亏损,就看权利在谁一方,完全没有市场契约一说。这叫市场化吗?
照道理,市场涨跌是市场行为,你政府只管监管和法制就可以了,蹦盘的话救救市,这是成熟的市场,而我们呢。涨了几天,就有人大放厥词了。左小蕾1200点叫泡末,侯宁1800点叫泡末,老危2700点叫泡末,根本就不看PE水平和经济增长背景,完全拍脑袋,紧接着半夜鸡叫.......。全世界没看见过上层怕股市上涨的。股票高低由市场去调节,做庄违法才由你你政府去制裁,高低要某前副委员长喊个屁啊,这叫干扰市场。这叫市场化吗?
 ;
现在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在信仰和文化建设。老毛说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民间有能人,股改前,张卫星等人就脱颖而出。

让我们再来看看高校里有几个人在做学问在真正地搞调查研究呢?所谓的专家有几个是名副其实的?

朋友啊,不是我没信心,我一直在这里鼓励大家,但难度真的比较大的(网友)
 ;
具有较长时间投资经历的同志们常常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早会儿我在若雨萧萧“牛市调整中行情的看法(续)!!!!!!!! ” 中谈人民币升值问题时谈过这一点。大国崛起已经不是理想,我们是身在芦山中吧,所以很多股友看不到,但离感知并看到这个现实的时间不长了。

我们应该支持并理解没有人赞同我们的投资观点,那有什么关系?在此发言只是期望交流沟通,应该是妄图形成共识。呵呵

不过任何理论都是有前提的,当然包括价值投资理论。我感觉我们搞价值投资可能要像老毛一样才行,不然我真担心前景不妙。我常常在想并实践如何将价值投资的理论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结合起来。还没想明白,想明白了是会来此交流并供各位供批判的。(农夫)
 ;
再看看张茵,公然反对劳动法,还有人说她是对的,应该替阶层说话。请注意,即使是在国外,也考虑到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劳动法倾向劳动者,张茵只雇替自己说话,虽然法律上找不到漏洞至少在道德上是要指责的!这样的会议各个代表只顾替自己说话,为民生言者为大局言者寥寥。我的观点是中国,要么广开民智,要么干脆就靠强悍英明的领导人,象贞观时期一样,别无他路。(网友)
我们国家是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一直被自己国民与西方唱衰的国家今天竟然成了全球经济危机来临时的活力源泉了,这值得我们自己深刻反思。

去看看那些农民工(这样称呼是不够尊重的,更不要提“民工”的称呼)是如何辛勤工作的,看看我们自己为了这个证券市场多么操心,看看我们周围那些上班的人是多么忙碌,我们就知道这个国家是有很多人在踏踏实实干事的。其实是国家负面的因素被莫名放大了,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度虽然有很多问题,但一定有更多的积极因素。

至今来看,金融危机即使在中国出现的话,也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我们这个国家基本上还是一个基础扎实的国家罢。今天我们的股市还有很大程度的泡沫吗?银行还有银行自身不可承受的必须处置的大额烂帐吗?

物价上涨是个火烧眉毛的问题,而人民币升值可能是个巨大的潜在问题,尤其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所处的阶段来说。
(农夫)
至今大家都知道,政府是该出手时不出手,不该出手时绑都绑不住。
其实,如我们这样的新兴市场,市场很多方面都不完善,政府是必须要出手的,而且是出铁手。
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我们一般都是在将华尔街作为标准和参照的;所以我们必须谦逊的是:经验与经历最长不过18年的新兴市场投资者是不可能在18年的时间里获得基于100多年市场经验经历的那种智慧的。而今天,一个18岁仍然有点弱智的股市投资者或投机者竟然在与100多岁的股市老人同台比拼了智慧了。如果不是比力气的话,这个结局必然是悲哀的。

要么干脆就靠强悍英明的领导人,象贞观时期一样。(网友)

通货膨胀压是压不住的,要疏导,本来股市是一个疏导资金的地方,为什么反而要打压呢。
对待通货膨胀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保值储蓄,80年带用过,为什么不用呢。(网友)

 ;
我觉得通涨高点快过去了,完成年度4.8的目标应该问题不大。
关于股市,真不知道上面是怎么想的(网友)

保值储蓄应该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了。那个时候是内需过旺,供给严重不足,保值储蓄可行,但随后的紧缩也是可怕的,只是利用当时的人民币双轨制进行了有效对冲,效果还是不错的,并且以此一次性奠定了我国进出口长期持续的增长。所以说,老朱是很厉害的,老谋深算。今天通涨更多的是输入型的,是由石油等资源紧缺导致价格上涨而形成的。银行加息尚且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何况保值储蓄?

今天的通涨不是国内的什么货币政策可以解决的,即使是卓越的财政政策也只能部分解决问题。今天的通涨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主要经济大国的充分沟通与协调。但这可能吗?所以,今天与将来一定时期,通涨也就成了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常态。

我们的国投公司都不会去操H股的底,我们还能期望他们用股市来疏导资金吗?所以,不能讲到人民银行与国投公司,讲到他们就想骂人。多有前景的一个新兴经济体啊,竟然政策进退失据了。(农夫)

富友证券-上海汽车(600104)08年业绩不确定性增加。(网友)
 ;
铁矿石与海运成本大幅飙升,钢材价格飙升,造汽车的成本当然上升。(农夫)
 ;
钢铁张价对上海汽车影响不大的,报告说的不确定性是指投资收益,07年上海汽车打新股赚了16亿。
只有那些毛利低的轻卡才受钢铁影响大。
上海汽车投资的大众,通用,都是数一数二的公司,普通白领都买他们的汽车。(网友)
 ;
受教。(农夫)
 ;
没猜错,农夫应该是从股吧000720撤出后来海风的吧?(网友)
 ;
不过,我从来不掩饰对我们所面对的市场的信心,即使是今天。因为我坚信这些目前横梗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的。

尚应该是这样的人,可惜掣肘太多。他竟然将那么多人不能解决的法人股问题都解决了,他能好过?没落的清朝才能产生曾国藩与左宗棠的,看看康熙盛事时,那权力斗争多厉害啊。也许历史会映射今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农夫)
 ;
不与人比试积累经验,到80岁也还是弱智。(网友)
 ;
制度是股市繁荣的保障,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券商开展创新,引导投资和投机资金的双向分流,对投机基金提供warrants产品,以免其乱拉抬正股股价,引导养老金等长期投资基金进入市场,起到稳定市场价值中枢的作用,建立股指期货制度,实行买者自负。
 ;
加强对基金管理者的监管,公墓(散户资金的墓地)基金在这轮牛市中扮演着极其不光彩的角色,利用资金拉抬股价,牟取个人私利行为比比皆是。发展私募信托基金,机构参与主体多元化。(网友)
 ;
从720股吧撤出是没有办法的事,那里简直太乱了,有的吧友知会无聊骂人,连抨击农夫的观点都不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所以从720吧撤出后转为720与055开了一个博客,现在看来东方网也有问题,博客中发了的帖子也被删。

农夫常来这里,更多的是看与学习。近期大盘跌得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在此开帖子谈谈我们这个问题重重的证券市场的本质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学习。

不去720吧了,但720还是出众的主题投资品种罢。(农夫)
 ;
就事论事来说,狼王应该知道:即使今天欧美的投资者停滞不前,我们赶上它们的经验可能也要时间罢?如果我们不弱智地认为我们比欧美人聪明,考虑到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前述条件下,我们要赶上或接近欧美主要股市一百年的经验积累,再花三十年也是正常的罢?可是我们要知道的是,1929年之前的三十多年中,霉国股市经过了大致没有政府介入的阶段,成长繁荣与泡沫是共生的,关键的是,到了1929年这个曾经大致没有政府介入的当时全球最具综合实力的证券市场不只是从起点回到终点的问题,而是没有外力(就是政府的力量)介入必然要破产了。后来,因为霉国政府的铁碗介入,市场才免于破产的命运,经过了多年的休养生息才成就了今天全球市值最大的、监管最严的、对中小投资者保护最完善的开放的证券市场。如果考虑到这样常识性的历史背景与成功经验,那我们还认为可以不要政府只要市场经验的积累就可以成长壮大的话,倒是有点弱智。

不是说经验的积累不重要,是很重要的。即使如此,还有还有如下两个问题需要慎重考虑:

一是,有效积累市场经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我想要提醒狼王的是,同样一个事,都搞三十年,有的人原地踏步甚至更加相对落后,有的人脱胎换骨,脱颖而出。一个摆在眼前的活生生的案例就是:三十年中国经济的成长是脱胎换骨的例子,而三十年国家经济基本原地踏步的国家比比皆是,所以有效的经验才有意义。这是我们或浅或深身入其中的对比案例。另一个让我们具有无比痛苦与无奈的经验积累是:那些92年底后进入股市的投资者在96年的大行情来的时候,很多同志已经从这个市场死掉了,死掉了应该是谈不上经验积累的。而01年6、7月份进入市场的投资者,经过四年多的煎熬之后,喜悦地迎来了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的大行情,所以市场如早年一样暴涨暴跌走到今天时,很多人虽然亏损了,但现在都还在这个市场中。你去问问自己或者那些一直在这个市场中活着的投资者,他们经过了那些年煎熬与近两年迷醉的市场经验积累后,这些经验对未来有用吗?有多少是有用的,有多少是垃圾?有多少是障碍?
我能感觉到的最大障碍是心理障碍,那是在市场不断绝望振荡走低过程中一个个梦魇导致的心理障碍,所以,市场昨日跳空大幅下跌后,虽然我们从经验主义的技术上认为市场即将马上见底,但是,因为这样的心理障碍,好多好多论坛的股友们还在观望啊。难道我们要根据经验操底吗?操不到的,操到了也是个概率事件,不过对你这个概率大点,对另外很多很多没有操到底的人来说,这些人很多与我们一样有经验积累,甚至比我们可能还要多,他们还是没有操到底。我们在极度悲观与极度乐观的市场氛围中积累的经验大概只适用于我们过往这个暴涨暴跌的市场,当然,如果这个市场的将来还是以前那个暴涨暴跌的市场,我们的经验还是有效的。否则,我们就要革革自己的命了。历史已经形成,市值1、2万亿的证券市场暴涨暴跌对中国没有产生太大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证券市场的市值从高位的三十万多亿的市值再次暴跌回落到5、6万亿,不知未来是否还可以证明这仍然一样不会对将来的国民经济产生太大负面影响?当然,如果这样,这也是有将来的经验可以积累的。
有效积累市场经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健康的、有效率的市场,就当前来说,就是要让这个市场不崩溃掉,这是活下去的问题。要活下去首先是要恢复投资者的信心,恢复投资者的信心是不能靠几乎全部犹豫、全部绝望的投资者的。进一步来说,首先是要建立市场的正确理念与价值方向,基于这种理念与价值方向来制定我们的资本市场五年、十年的发展规划,广受诟病的制度建设只是发展规划的必要内容。我们只有在清晰的证券市场远景中才能积累有效的经验。
二是,考虑到证券市场即将对外资开放,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于我们来从容积累有效的经验?
这个问题更多的是机构投资者与券商们需要回答的。这是个答案非常简明的问题,时间上已经很紧迫。从这两年来看,我们还只与小股小股的外资团队对抗,高下不言自明。如果市场继续这样跌下去,我们的机构们一样是不能积累到有价值的经验的,甚至规模都得大大萎缩。当我国证券市场对外资更高水平开放了,如果券商与基金们都打不赢,狼王与我能打赢?(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