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利益一再被挟持,民生政策再次面临考验。


   
       “面临全球气候系统崩溃的危险,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不想当气候难民,就要当气候公民。作为一名普通的地球气候公民,只要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满足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就能产生巨大的节碳效果。”这是南京20家环保组织所发倡议书中的一段。(《扬子晚报》12月7日)

  但是近来备受关注的电动车“新国标”引来众多的非议。电动车因其便捷、轻巧、环保、经济等适用性,近年来已经成为普通市民重要的短途交通工具,但是近日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竟然出台《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据说有关部门又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制定相关政策的,为何那就不听听人们的呼声,逆群众利益而为呢?这种做法正在增加群众的逆反心理,影响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也不利于发展绿色交通,更不利国家倡导的环保理念。

  笔者以为,行业之间的利益之争不能“绑架”和牺牲消费者利益,冠以“国标”的推诿之词,无非是某些利益集团的“权标”?如果说电动自行车上路机动车道,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漠视,那非机动车道上的人民生命安全谁来保障?这种万变不离其宗的改革,其目的无非就是变相地榨取人民的血汗钱,增加人民生活得负担,有关部门已经彻彻底底而是为当权者谋利的工具。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创造和谐的生存空间,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民生。马凯曾经指出,“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颇受人们关注的新能源规划迟迟不能出台,我想这其中绝对避免不了相关利益的纠葛。一种新兴产业的推出如此艰难,一种颇受大众好评的电动车政策制定如此草率,足以证明我们政府的办事态度,涉及相关利益集团的权益毫不掩饰地砸向民众,而涉及人民利益总会以各种利益来推脱,面对高得离谱房价,以及不断上涨的民生商品,有关部门不理不睬,反而动起了电动车的主意,这些逆潮流而动的闭门造车的“专家”和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哪里去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官以民为本”,数千年来流传至今,它足以说明人民群众在统治阶级执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足以说明人民的利益大于一切。改善民生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打破经营垄断,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明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从加强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改善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了什么?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不够完善,仍然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当前,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把解决民生问题简单地等同于增加财政投入和向困难群体“发红包”,而忽视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就会难有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