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香港,东方之珠,从香港回归至今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陆人和香港人的各自奋斗经历,浓缩在时代变迁中成就了各行英雄,每个普通人都是自己传奇经历的英雄,我对香港的了解,从公司的香港留学业务中知道了香港大学的‘有名’,从香港朋友的合作知道了香港人工作的‘玩命’,从我这个土大陆妹香港之行遭人白眼到备受‘尊敬’。香港的文化、经济、教育深入了解,逐步喜欢了这个城市、喜欢这里的人。前段时间老公被几个香港朋友鼓动,差点办了香港特殊人才移民,但最终被我的私心限制(我的胃离不开川菜),以及在一大堆各种表格和未来的移民监面前,打了退堂鼓,其实做大陆哥、大陆妹挺好的,几十年的人脉圈可是金不换呀。普通人的生活一样光鲜亮丽,看你如何观察、如何回味。

第一次赴港还是在97香港回归前,去泰国旅游回国途径香港,我和老公穿得很寒酸,一人一身的粗布服装,脚蹬布鞋(好像搞艺术的人生活中都是这样不屑外表修饰),我们两个就像是乡下的表叔表婶(还提着大编织袋)进城,当然也夸张的把港币放在内衣里,消费时经常遭到白眼,最夸张的是进入名品店,刚要摸一下模特身上的意大利西装,店员居然说买不起不许碰,一看价格,一身西装八千多港币(94年),当时我最贵的衣服超不过一百元,为了面子,和店员叫起真来,店员上报经理,经理得知我们住在旁边最豪华的超五星酒店里,马上变脸热情的让我们回酒店,他们上门量尺寸服务,脑子发昏买了这身价值不菲的西装,只可惜穿了一次,还没出文艺单位大门,就被众多的艺术青年‘哄笑着’逃回家脱掉,现在这身西装成了古董,老公腰围已经不可能再穿上了。那时惊叹一碗拉面十多元港币,还不如吃麦当劳,酒店是朋友付款,也就住的心安理得,知道很贵,但是不敢看价格,据说一晚上千港币,邀请我们去香港的朋友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当时他在香港的店还不大,一个二层楼的店面满满当当的货物,正准备在北京开分店。

 

第二次去香港是在97回归后,从澳大利亚归国回来途径,穿着一身北京著名的秀水街‘假’名牌逛街,购物的热情程度高涨,香港店员满脸堆笑,我们走在街上也有了一种在家的感觉,回归了吗!见过世面的表叔表婶已经不会提着编织袋满街窜,取而代之的是各个名品购物袋,去香港之前已经在北京大商场做过调研,把大量的奢侈品成箱的购买回来,都是帮助亲朋好友带的东西,香港店员也非常喜欢从大陆来的游客,因为兜里有票子,最夸张的购买了200多只口红,回到家一堆人分货。乘坐香港地铁,真是四通八达,和当时北京只有1-2号地铁相比,很现代化,香港的房价正低谷时期,从香港移民到澳大利亚的一个校方代表和她弟弟合伙‘炒’商铺,一个商铺才二、三百万港币,第一次去香港的那个朋友摇身一变成了已经有了北京和上海两家分店的老板(美国和英国的一个大品牌亚洲总代理身份),俺老公使用他家产品觉得不错,一直有很好的合作,这一年也是老公疯狂做歌舞厅工程的一年,帮助香港人疏通了很多大陆人脉关系,使这位仁兄一举获得全球销售冠军。大陆人去香港已经不用寒酸的只吃拉面,顺便逛逛粤菜馆,只是口感太清淡。

 

第三次去香港是在2004年,从美国还是欧洲途径香港回国,也在香港酒店住了一晚,上街东看看西看看,已经没有任何购买欲望,香港有的北京都有,谁也不会为了省钱买一大堆化妆品,老公买了结婚纪念日礼物(一条项链),我带几天就不新鲜了,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躺在首饰盒中,再看一下身边的朋友,都是刷卡购物,谁也不会提前兑换很多现金带着,主要‘游窜’的地点基本上是商务中心,到香港朋友的公司谈判,因为大家去香港非常方便,都是常客,花在谈商务的时间居多,购买奢侈品的欲望减到最低点,免税已经不是大家购买商品的主要原因,通常想要哪个国家的品牌,就到那个国家转一趟,第一次邀请我们去香港的朋友生意做大了,N多个鬼子给他打工,大陆已经发展了很多店,成了国内最大的一个产品代理商,基本半数的北京舞美设备都是这家公司竞标做的,那年出资组织了一个考察团去美国,一团二十几口吃喝都是他掏钱,一看就是挣到钱了,香港的别墅非常漂亮,据说花几千万港币购买的。朋友在香港聚会,最想吃的居然是涮羊肉。

 

前几天我先生去筹备香港的东亚运动会,一走就是半个月,办了一个国际电话漫游业务,没事就打电话回家聊天,,每分钟才几毛钱,现在人民币比港币值钱,香港的消费高于北京,老公看了一下日本资生堂的化妆品,新秀丽的旅行箱,还有其他的一些卖品都高于北京价格,感觉北京、上海作为大都市,和香港的差距越来越少,走在香港大街上,香港人穿着只有一个字‘怪’的感觉,老公给15岁花季女儿买衣服,店员推荐的‘最’时尚服装居然都是黑色。吃了半个月‘港味菜’的老公见到老北京炸酱面,欣喜的拉着一群香港朋友品尝家乡菜,工作状态节奏、教育理念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单从一个【东亚运动会】的活动看起,香港人干活非常拼命敬业,而且普遍从业人员的学历比较高,中英粤语的沟通能力很强,香港的大学教育水平也是超级,最近公布的世界200强大学排名,香港大学晋级非常快,几个好友的孩子都在香港上大学,其中一个还放弃了上清华大学的机会,最近把在香港上大学的英文论文发给我,我再转发给在美国当教授的大表哥审阅,大表哥说比在内地上大学的几个孩子的英文和思路都强,香港的那位仁兄又继续发达了,还在日本和韩国开了分店。

 

最近香港和大陆的合作越来越多,澳际出国留学也有很多香港人加盟,来自世界各地的鬼子老师、归国留学生、香港人、台湾人、大陆人其乐融融的在一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