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是无可置疑的。所以,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引来太多的关注就很自然了。为此,很多人透过会议的公报进行了解读,重点落脚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明年是否延续上面。但我看来,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最大的亮点是:中国开始要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动真格了。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存在的种种不合理、不科学、不环保的问题,早就是老生常谈了。对这点,只要稍微关注点经济的人都明白。为此中国政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发费了很多精力,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为保护环境实施,推行压缩高耗能产业的政策。比如为发展新能源,大幅提升核电建设规模。比如为扩大内需市场,实施的家电下乡的财税补贴政策。提升成一句话,就是下大力推行科学发展观。
但即使是这样下功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走到今天,还是没有改变以前的老模式,还是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从很多方面可以证明这点。高耗能产业的代表中国钢业,产量在经历多次宏观调控下,依旧保持高速增长。今年,中国钢铁年产量接近6亿吨,一个国家就占了全球一半的产量规模。众多的地方政府,依旧将GDP的增长作为政绩的最重要的指标,绿色GDP推行困难重重。消费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的份量日益下滑,和投资的差距越来越远。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一直难以得到很大的改变,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低水平现状,市场化改革不彻底,政绩考核的主导思想,政府管理经济的水平,社会保障建设的滞后等等方面都在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再加上这几年大事、突发事不断,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一直在改变,相应也滞后了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比如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保增长“的重要性从短期战略上来考虑肯定是要重过“调结构”。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应该说是认识了这个问题。在公报中这么一段话,说明了这种认识。“我们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段话中有句“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逆向思维一下就能够明白,中央也认为前几年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是没有取得很大的实质性进展。
为何我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明,中央打算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动真格的呢?因为我认为,很多事情常常是被逼出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已经到了不动真格来改变是不行的时候了。
首先,还是要从这次金融危机开始说起。这次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的压力是巨大的,在经济工作会议上也认为是新世纪来最严峻的一年。但即使是这样的严峻,中国还是轻松实现了“保八”。也说明,在巨大的人口红利背景下,有工业化与城市化两大推动力,在中国要想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不是很难。而真正对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肯定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发展的方式。而应对这种挑战,或者说能否成功战胜这种挑战,已经成为了中国不可回避的问题。否则拖下去,只会让中国经济存在的种种问题积重难返。这是一种逼迫中国必须开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的内部压力。同时,伴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的当天,哥本哈根全球应付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召开。这次大会不管结果如何,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想不承担责任是很难的,想不承受别的国家和组织的巨大压力也很难,即使你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多点特权。另外,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全世界在美国的主导下开始提倡经济平衡。中国这个出口有余,消费不足的即将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的国家,不将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放在内需上来,几乎是不可能了。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要改变的外部压力。
当然,这届中国领导班子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论从哪个角度解读,确实是个好东西。这个指导思想,也促使了中国经济模式的部分改变,比如新能源发展极大加速,十一五单位GDP能耗有了一成多的下降。但和上文所说的那样,这数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还和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有不小的距离。在距离十八大只有三年的今天,从高层的角度考虑,肯定是希望让科学发展观能够更加实质性的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中国经济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中国经济模式要改变的战略期压力。
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动真格,面临的挑战肯定也不少。毕竟要想将这一艰巨的目标转变成现实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只要敢于动真格,敢于真正按照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去落实的话,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全有可能。到时候,中国经济发展史也许会将2010年,称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实行科学发展的元年。面对这种元年,参与经济的各个方面未雨绸缪的做点准备,主动而不被动应对肯定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