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淘宝官方宣称在一周内接到假货商品举报和品牌商侵权举报共20余封。奇怪的是,同样是这则新闻,雅虎等其他媒体在转载时,投诉举报竟然变成了200余封。
数据不一致背后的猜测
针对这个情况,我仔细对比了几篇报道,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新闻其他地方一字没变,只是“20”变成了“200”,想必编辑是直接复制粘贴的。可为什么“20”经过机械化的复制粘贴,能够变成“200”呢?唯一的解释就是编辑嫌搬运工的工作太过枯燥,是将这则新闻一个一个字打上去的。可是令一个疑惑来了,为什么其他地方没打错,偏偏只有这个地方错了呢?而且各家转载媒体的编辑像是心有灵犀一样,没有打成“2”,也没有打成“2000”,而是都统一打成了“200”。这让我联想起刚发生不久的“标题篡改门”事件一样,难道是各大转载的网络媒体的编辑,又一次收受了淘宝的红包?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的猜测,我没亲眼看到他们的交易过程,所以我不敢下定论。
忽悠过度导致公信力缺失
淘宝一周仅收到20封举报,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到淘宝网自身的公信力上。众所周知,淘宝于今年年初,也曾大张旗鼓要进行打假,但是后来却不了了之。此乃忽悠之一。后来,淘宝声称要重拳严打炒信行为,虽说“重拳”,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打的却是“迷踪拳”。此乃忽悠之二。再后来,就是11月18日,淘宝网高调宣布将斥资一亿元打假。可是半个多月过去了,也不见淘宝有任何实际的打假行动,央视报道的淘宝售假店铺依旧开张,且生意红火。甚至该淘宝店主还称要感谢央视做免费的广告,因为自从央视报道后,交易额也成倍增长了。当被记者问及一亿元打假基金的具体使用情况时,淘宝官方却三缄其口。此乃忽悠之三。试问,淘宝如此大玩“狼来了”的游戏,还有什么公信力可言,一周收到20封举报信也在情理之中。
有网友认为:淘宝打假纯粹就是一场作秀,淘宝要打假,全国人民都笑了。因为打完假货之时,便是淘宝关门之日。
网络打假需第三方来执行
淘宝打假如此不力, 11月1日黄相如发起的网络打假团自成立以来,短短一个月竟收到消费者投诉和品牌厂商侵权举报共3000余封,平均一天一百多。而淘宝一个月才20条,平均一天才六、七条,差距之大,令人瞠目。
同样是网络打假,一个是民间打假,一个是平台的自身打假,为何效果会如此不同?我觉得这个跟打假团体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关系。淘宝打假这一平台自净行为,难免因为会触及自身的利益。在实际操作中,自然会投鼠忌器,也很难把握尺度,力度不够则不见效果,力度过重则会影响到平台本身的利益。故而注定这种打假行为是不彻底的,其中作秀的成分将占很大一部分,自然公信力也不会太高,一周仅收到20封举报信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网络打假团因其跟售假卖假这条产业链没有丝毫的关系,是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进行打假,自然没有了平台打假的后顾之忧,其公信力可提升到一个高度,一个月收到三千余个举报,也是在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