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5年以来湖南经济结构演变分析
 
经济结构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和特征。近年来,湖南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坚定不移推进一化三基、加强两个转变、建设三个强省、守住四条底线等战略部署,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投资和消费协调拉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的格局。但是,与全国发达省份比较,与科学跨越和富民强省的要求,湖南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更为重要、更加紧迫。
一、湖南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
1、三次产业结构明显改善2008年,全省GDP总量首次突破10000亿元,达11156.64亿元,为2005年的1.7倍;人均GDP17521元,为2005年的1.7倍;伴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得到加强,工业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升,第三产业的支撑作用得到突出,湖南产业结构高度化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8.044.237.8,与2005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降低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4.3个百分点。
1 2005—2008年湖南三次产业比重
单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
1978
40.7
40.7
35.3
18.6
2005
19.3
39.9
33.6
40.8
2006
17.6
41.6
35.6
40.8
2007
17.7
42.6
36.7
39.7
2008
18
44.2
38.4
37.8

2、农业结构出现新变化200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324.51亿元,为2005年的1.6倍;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07.40亿元,比上年增长5.3%。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实现增产,达2969.35万吨,比2005年增加112.8万吨,增长2.0%。农业、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3.5%44.0%,与2005年相比,农业下降2.6个百分点,牧业上升3.4个百分点。
2 2005—2008年湖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
单位:%

年份
农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2005
46.1
4.9
40.6
6.7
2006
48.0
5.3
37.9
7.0
2007
47.2
5.5
38.5
5.9
2008
43.5
4.7
44.0
5.1

3、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增强。2008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4280.16亿元,增长16.0%,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4%,比2005年提高4.8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发展提速,2008年实现增加值2730.44亿元,增长19.0%;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8.2%,比2005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工业的19.1%8.3%8.7%2.4%,比2005年提高3.7个、1.9个、1.2个和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实现增加值1098.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产品升级换代逐步加快,2008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594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4.9%,比20062007年分别提高5.6个和4.7个百分点。
3 2005—2008年湖南规模工业
主要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单位:%

年份
食品
制造业
化学原料
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
及压延加工业
装备
制造业
2005
2.3
7.5
6.4
15.4
2006
2.6
7.3
8.5
17.3
2007
2.4
7.4
9.0
18.1
2008
2.4
8.7
8.3
19.1

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趋向协调。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加大,2008年实现增加值1625.49亿元,增长14.5%,拉动全省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7.8%。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份额有所下降,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8.0%下降到2008年的4.7%;批发零售贸易业比重由9.4%下降到6.9%。新兴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比由2005年的6.7%上升到2008年的8.0%。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出由2005年的584.3亿元增加到109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成为全国5个上5%的省市之一。
4 2005—2008年湖南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表
单位:%

年份
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
批发
和零售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
保险业
房地产业
2005
8.0
9.4
6.7
1.9
3.6
2006
5.6
7.4
7.7
2.4
3.5
2007
5.2
7.1
8.2
2.3
3.6
2008
4.7
6.9
8.0
2.2
3.5

(二)需求结构呈现新特点
近年来,随着一化三基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2008年,湖南投资率由39.5%提升到48.3%,提高8.8个百分点;消费率相应由62%下降到53.6%,降低8.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2008年,工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9.9%,比2007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装备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7.1%49.5%44%,高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9个、16.3个和10.8个百分点;高耗能工业投资增长28.8%,比2007年回落11.2个百分点。今年110月,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投资分别增长56.8%47.2%69.4%123.3%,高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3.4个、3.8个、26个和79.9个百分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汽车、高档家电、金银珠宝等逐步成为消费热点。2008年湖南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119.66亿元,为2005年的1.68倍,年均增长18.8%,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增幅高3.2个百分点。2006—2008年,限额以上企业汽车类零售额年均增长32.4%,今年上半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28辆,比2005年增加3.23辆;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年均增长19.0%;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年均增幅分别为26.9%42.4%。今年110月,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7.8%,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8.2%,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8.7个和19.1个百分点。
5 2005—2008年湖南消费率和投资率变化情况
单位:%

 
2005
2006
2007
2008
消费率
62.0
60.9
58.0
53.6
投资率
39.5
42.5
43.9
48.3

(三)非公有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比重不断上升。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252.27亿元,增长14.4%;占生产总值的56.0%,比2005年提高5.8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3664.29亿元,增长33.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4.9%,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
6 2005—2008年湖南所有制结构变化
单位:%

所有制分类
2005
2006
2007
2008
公有制经济
49.8
46.2
45.5
44.0
非公有制经济
50.2
53.8
54.5
56.0

(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456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9%,比2005年提高3.9个百分点。“35”地区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实现生产总值8760.51亿元,增长13.7%,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9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8.5%,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湘南地区和大湘西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分别实现生产总值2326.83亿和1203.72亿元,增长10.7%11.6%
7 2005—2008年湖南主要区域GDP占全省比重
单位:%

主要区域
2005
2006
2007
2008
长株潭地区
37.0
37.3
37.7
40.9
“3+5”城市群
74.9
74.7
75.4
78.5
大湘南地区
22.0
21.6
21.4
20.9
大湘西地区
11.0
10.8
10.9
10.8

(五)城乡结构日趋合理
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2008年,全省城市化率42.15%,比2005年提高5.15个百分点。其中,长株潭地区城市化率55.04%,提高7.04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16.2万公里100%的乡镇和92.2%的行政村已经通了公路;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61.84部、移动电话88.51部、计算机1.78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8 2005—2008年湖南主要区域城市化率
单位:%
地区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省
37.00
38.71
40.45
42.15
长株潭地区
47.97
50.97
53.44
55.04
3+5地区
38.55
41.30
43.76
45.06
大湘南地区
32.37
35.25
38.61
40.24
二、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艰巨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优化2008年,湖南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2%,比全国低6.7个百分点,大大低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于经济总量增长。湖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比全国高6.7个百分点,为中部地区最高的省份,分别比山西、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西高13.6个、3.6个、2.3个、2个和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比全国低4.4个百分点,在中部仅高于湖北0.4个百分点,分别比山西、河南、安徽和江西低17.3个、12.7个、2.4个和8.5个百分点。

 
9 2008年全国与中部六省地区生产总值及产业构成
 
 
地 区
地区生产 总 值
 
 
 
构 成 (地区生产总值=100)
 
(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亿元)
(亿元)
(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
(%)
 
300670
34000
146183.4
120486.6
11.3
48.6
40.1
 
山 西
6938.73
302.48
4265.77
2370.48
4.4
61.5
34.2
 
安 徽
8874.17
1418.08
4137.35
3318.74
16
46.6
37.4
 
江 西
6480.33
1060.38
3414.88
2005.07
16.4
52.7
30.9
 
河 南
18407.78
2658.8
10477.92
5271.06
14.4
56.9
28.6
 
湖 北
11330.38
1780
4963.61
4586.77
15.7
43.8
40.5
 
湖 南
11156.64
2007.4
4933.08
4216.16
18
44.2
37.8

同时,湖南工业缺乏规模优势。2008年,湖南规模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2.28%,低于同期GDP占全国3.71%的比重;居全国第13位,落后GDP在全国的位次。此外,化工、钢铁、冶金等传统重化工业比重较高,资源消耗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力不强。2008年,湖南规模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近4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154.49亿元,仅占全国同行业的0.35%,远远低于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产业规模区位商只有0.16,远远低于1,竞争力较弱。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二、三产业的支撑作用有待提高。
10 2008年全国与中部六省规模工业产值及利润
单位:亿元

  
工业总产值
利润总额
绝对值
全国排位
占全国比重(%)
绝对值
占全国比重(%)
  
507448.25
 
 
30562.37
 
 山 西
10023.87
16
1.98
634.25
2.08
 安 徽
11162.16
14
2.20
606.73
1.99
 江 西
8499.58
18
1.67
507.96
1.66
 河 南
26028.41
5
5.13
2287.78
7.49
 湖 北
13454.94
11
2.65
909.03
2.97
 湖 南
11553.31
13
2.28
663.56
2.17

二是城市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尽管湖南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1.5%增加到2008年的42.15%,但与70%才算基本实现城市化相比,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到2008底,湖南仅有一个2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分别比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20个和3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3个百分点;分别比中部地区的湖北、山西低3.05个和2.96个百分点。
11 2005年、2008年中部六省城市化率
地 区
2005年
2008年
城市化率(%)
排序
城市化率(%)
排序
全国
43.0
 
45.68
 
山西
42.1
2
45.11
2
安徽
35.5
5
40.5
5
江西
37.0
3
41.36
4
河南
30.7
6
36.03
6
湖北
43.0
1
45.2
1
湖南
37.0
3
42.15
3
三是区域增长极实力有待大幅提升。从全国来看, 2008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53956亿和29746亿元,分别占全国(300670亿元)的17.9%9.9%;而长株潭地区和“3+5”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只有4565.31 亿和8760.51亿元,仅为全国的1.52%2.91%。从中部六省看,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GDP4565.31亿元,比武汉城市圈(6972.11亿元)少2406.8元,分别占全省的40.9%61.5%,两者相差20.6个百分点。因此,长株潭要真正担当起湖南崛起的重任、乃至成为辐射与服务中南地区的经济引擎之一,其实力亟待增强。
三、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有效应对危机时代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根本途径,也是后发达地区实现跨越赶超的关键举措。下一步,湖南经济结构调整总体上,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紧紧围绕“一化三基”的战略部署,以编制“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轻重工业均衡推进,投资消费协同拉动,公有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1、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上,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抓住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重新洗牌的有利时机,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既作“加法”,又做“减法”。一是加大力度,跟踪政策,突出“两型”,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有市场竞争力的消费品产业;着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壮大经过改造升级的传统优势产业。二是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以园区为载体,以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为契机,围绕产业配套和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集聚优势和竞争力。三是加快创新步伐。要着眼于我省工业发展前瞻性要求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切实落实相关优惠政策,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力争在风力发电、电动汽车、光伏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突破和储备一批产业化前景好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化危为机,增强优势产业的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我省第三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数量规模。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努力消除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鼓励服务创新,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特别是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加快发展现代传媒、新闻出版、动漫、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努力把长株潭打造成全省以创意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核心增长极,把大湘西打造成文化与旅游紧密融合的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把湘南与湘中打造成传统文化产业增长极。
2、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既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放宽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加大内外资的引进、企业上市和企业债券融资工作力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也要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为指导,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防止简单的、低层次的产业承接。要着力引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外资项目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投资项目,引导资金向“瓶颈”产业和急需发展的“两型产业”倾斜。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难得机遇,着力以“一化三基”为抓手,加大工业投资以及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助推消费结构升级。目前消费升级的前景广阔,关键要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消费环境。一是提高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比重。2008年我省城镇每百户拥有汽车4.1辆,比全国平均水平少4.7辆,而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汽车分别达440辆、513辆、499辆和451辆,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消费潜力。关键要提倡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大力推广信贷消费;重点开拓新型家电、通信、旅游和教育消费等市场空间,充分挖掘计算机、汽车等新型消费品市场潜力。二是在大力推进“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活动的同时,继续突出加快水、电、路和电视接收与转播设备、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生活服务业,在积极兴旺旅游、引导休闲消费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医疗保健、教育培训、养老服务等行业,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到农村投资商业设施,引导连锁经营向农村引伸。
4、加快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加大湘西和湘南开发。一是制定全省长远的、科学的区域布局规划,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发挥比较优势,通过政策指导和市场引导,促使各地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进而形成地区经济主导产业。二是改变以行政区划为界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思路和做法,鼓励和引导地区之间加强经济联合与协作,逐步形成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加快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长株潭三市在全省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全面启动以两型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综合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工程、湘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城镇为节点的城乡统筹工程、创新为核心的示范区建设工程,确保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推进区域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市场体系、社会发展等六个一体化进程,加大三市共建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大河西等五个示范区建设。四是因地制宜,加大湘南地区和大湘西地区开发。大湘南毗邻广东、广西、江西,是湖南的南大门,要发挥地域优势,切实落实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湘南大开发的系列举措,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努力把湘南地区打造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对于大湘西地区要继续实施产业扶贫,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增强自主发展活力,缩小地区差距。(曾斌求 彭积龙 周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