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慢的根源在哪里?


国家统计局相关官员表示,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较慢,居民消费在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较低。据悉,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迅猛,物质极为丰富。用官方的话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但为什么我们的居民消费率只有美国的一半,甚至远远低于比我国发展得慢,且比我们贫困得多的印度呢?难道中国人是天生的禁欲主义者,一出娘胎就不喜欢消费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相对而言,中国人更懂得生活,具有更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更悠久的消费历史,更渴望过上物质丰富、美满舒适的生活。这从西晋“石王争豪”炫财斗富、贪图物质享受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结论。就拿当今来说,2006年,世界顶级奢侈品展销会纷纷登陆中国大陆,而且销售业绩惊人,2006年12月15~17日,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深圳顶级私人物品展(即Top Show Shenzhen)在深圳会展中心进行,价值1200万元的海南黄花梨木家具卖出,价值数百万元的世界顶级豪华“宾利”轿车卖出了3台,价值数十万元的海锋游艇成交了4艘,三天的成交额突破2亿元人民币。这也说明中国人的消费意愿是很强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国民不敢、不愿甚至是不能消费呢?我看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三座大山”成为国民不堪承受之重。自1998年以来,政府把原来由国家承担的公共福利当做“包袱”卸掉,全部推给国民承担,人们的收入没有增加多少,但负担却大幅上升。特别是国民的住房、教育、医疗支出迅速增加,占国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重超过100%,成为压在国民头上的新“三座大山”。

二是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的就业变成双向选择,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只能给私营业主、外资企业打工,等于捧着纸饭碗在社会中谋生,岗位随时可能会失去,而且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对未来心中无数,国民不得不把低微的收入捏的紧紧的,既要存储足够的资金以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问题,又要养家糊口,应付飞涨的物价和生活成本,根本上就没有多余的钱去消费。

三、国民无法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本来应该由国家负担的交通、通讯、供水、用电、环卫、绿化等公共服务支出摊分到普通老百姓身上,大大加重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也使得国民节衣缩食、不敢消费。

四、分配严重不公导致国民收入偏低。从国家统计局的提供的资料看,近30年来,全国GDP平均每年以9.8%的速度增长,政府的财政收入年增长超过22%,国家税收平均年增幅更是超过33%,但国民年均人收入增幅却只有可怜的6.7%。另有资料显示,中国0.4%的富人掌握了85%的财富。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经济发展成就全部被政府和富人拿走了,国家税收和各种规费畸高,社会分配严重不公,二次分配应有的公平、均富作用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五、国民福利成为奢望。按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惯例,国家对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残疾人、失业者应该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补贴,以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在中国,这目前还是停留在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阶段。

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国民只能捂紧口袋过日子。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不管政府和经济学家们怎样摇唇鼓舌、诱导劝说,国内消费萎靡不振的局面都不会有根本性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