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房价涨跌的多重依据


我有一个朋友。有车没有房。他买了奥迪A8之后就没钱买房了。他告诉我,实际上他买的也是房,只不过别人买着房住,而他开着房子在街上跑。买房嘛,他也是蠢蠢欲动,房价噌噌地往上涨而他错过了再错过实在是心烦意乱坐立不安。他说按捺不住了就去冲个凉,静下心来把能想到的各种房价必然会暴跌的理由通通找出来给自己吃定心丸。实在想不出来,他就扔一元硬币,如果朝上的那面是牡丹花,那房价必然要暴跌。当然不是每次扔都能扔出牡丹花的,不过他会以这次不算为理由继续扔。于是一年来,从一月份到十二月份,他得出的结论都是房价会暴跌,不是今天暴跌就是明天暴跌,反正总有一天会暴跌。而且他还花钱找过易学大师测算,人家根据八卦原理云里雾里地告诉他2010年房价必然暴跌,这个结论让他喜出望外,测有所值。

无论是扔硬币还是找算命大师而得出的结论,当然可以算作房价会暴跌的一个理由。这总比无缘无故意淫房价暴跌强吧。房价是涨是跌毕竟不会像海水涨潮退潮那么有规律,它比隔壁夫妻俩什么时候吵架要更加难以捉摸。扔个一元的硬币当然也是一种理论,只不过似乎它的解释力可能要比它本身的购买力还要差。所以我们需要更具解释力的依据。

房价从根本上说,无疑是需求推动的。购房者前仆后继前浪推后浪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起把房价炒了个金光四射。从需求来讲,我们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需求,一个是自住性需求,一个是投资性需求。从自住性需求来说,“居者有其屋”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只是“居者有其所”而无自己的屋老百姓是无法说服自己的。所以这方面的需求就是有多少没房的人就有多少需求。但投资性需求不过是一些炒房的投机客,有风吹草动就会作鸟兽散。如果政府能对天量热钱严格实行金融监管进行相应处罚,这方面的需求自然会降下来。如果再仿美国等一些国家对房地产征收相应的房产税,那对这种需求的打击就会更大。而现在,投资性需求远超自住性需求,只要控制投资性需求,需求自然就会降下来,房价当然也跟着降下来。如果这方面不加控制,投机炒房之风自然不休不止,房价自然还会高了再高。     

另一方面,当然要考虑供给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激增了6亿以上,而城市建设用地却只增加了5000多万亩,本身土地不足,另外政府对商品房也施加了各种量上的限制。这只能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僧多粥少,粥当然要涨。房价涨跌要关注新一轮的土地改革以及商品房市场的开放程度。

最后就是同时影响到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一个是政府调控的因素,一个是外围经济环境。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迪拜危机,当然还有一个是自然灾难或者战争。

从政府来说,高房价对应的是高地价。开发商囤地,政府也囤地。地方政府囤地以求得高地价所得以支持其财政支出。这其实也实属无奈。近年来,由于刺激经济的需要,地方政府财政负担也是N重如山。而卖地收入占其30%以上,不抬高地价其也无技可施。所以,中央政府应当平衡一下其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分配,把原属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适当地分配给地方政府,增其财力不至于去哄抬地价为难老百姓。另外就是我前面博文说的,要严查偷税漏税行为,该拿的税收要拿上来。地价降下来房价降下来也是理所当然。这算是政府可行的一个财政上的政策。而货币政策是最为致命的。如果政府提高利息收紧银根,必然会对依靠信贷支持的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房价自然下挫。这取决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实际。我们要时常关注CPIPPI的走势以及相关的消息面,这样才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政府的货币政策。

从外围经济环境来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突袭房价拐头就下。因为房子作为一种资产,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人们的信心。如果人们对经济没有信心,对资产也不会有任何偏好,这实际上是极大地缩小了需求,从而导致房价下跌。而最近的迪拜危机那纯粹是在茶杯里兴风作浪,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而自然灾难和战争也是导致人们对经济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相同的结果。这些事件往往具有较难的预测性,人们还没做好准备灾难就来了,这种杀伤力往往最大,就好比如一个人还在洗澡就来了地震,导致一种忘乎所以的裸奔。而这里面往往孕育着新一轮战略性买入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