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下面“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一句是《易经》名句中的名句,没什么可说的,一定要记住,要体验到。简而言之,易道是什么呢?就是“穷则变”,一个事情到头了、走到尽头了,必然要发生变化;“变则通”,发生了变化,因为有了变化,事情就有转机,就能够通透了;“通则久”,如果真正很通达很通透了,就能够持盈保泰,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我们明白了易道的“穷、变、通、久”的道理,那就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老天爷就会保佑你大吉大利,无往不胜。
  
  这里是接着五帝这段历史时期的说法。五帝之所以能长治久安,能保持那么长时间的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人们安居乐业,就是因为通达了《易经》的“穷、变、通、久”的道理。从易道的角度来说,“通则久”,久久以后呢?久久以后总还是会穷的,日久生弊嘛,又要进入下一个“穷、变、通、久”的轮回。所以,五帝相继的统治虽然很不错,也很长久,但在尧、舜之后,到了大禹王以后就改禅让制为世袭制,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了。这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所以,不论我们处在哪个阶段,都要有所警惕,都要有清晰的应对之策。你意识得到处在“穷”的阶段,那就该考虑变上一变了;变通达了以后又要怎么办呢?就要想办法持盈保泰,让这种良好的局面保持得更长久一些。总之,随时都要有这种“通其变”的意识,这样才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下面一句:“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黄帝娶了一个夫人是西陵氏,后人叫做嫘祖。她是中国的蚕桑之祖,中国古代的丝绸是全世界最吃香的奢侈品,当然就拜嫘祖之赐了。黄帝时代因为嫘祖发明了蚕桑,发明了丝织,从此,人们就不再是拿树叶往腰上一围,而是有了像模像样的衣服穿了。
  
  这里“垂衣裳”是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比喻文明、文化。因为对上古人来说,有衣服穿就是文明人,没有衣服穿就是野蛮人。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区别就是看你的服饰穿着打扮。在中国文化中,“衣冠”就有这么一个象征意义,像“衣冠楚楚”、“衣冠禽兽”这些成语,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在中国古代,“衣冠”一词还代表着文明的正统。在宋代的时候说“衣冠南渡”,就是说中华文明的正统已经到了南方去了,南宋是中华文明的正统,北方是少数民族,属蛮夷地区,现在看来虽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但就文化而言则谈不上正统,充其量说是中华文明的支系。所以,这里的“垂衣裳”,就是指用文明、用文化来治理天下,而不是用武力、用野蛮的强力来统治天下。
 
         乾卦           坤卦
  
  但是,《系辞》这个地方说“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用乾坤二卦来取象,在这里又有些讲不通了。我们看乾卦整个的卦、爻、彖、象诸辞,都没有与“衣裳”相关的意象。虽然说坤卦六五爻辞说:“黄裳,元吉”,黄裳,就是指黄颜色的裙裳。在古代,衣和裳是有区别的,衣是指穿在上半身的衣服,裳是指下半身的裙子。所以,如果用乾坤二卦来硬套的话,只能说是用乾卦来比喻衣,用坤卦来比喻裳。当然,我们如果发挥自由联想的能力,说乾为天,天有覆盖之意,人体上身的衣服就是覆盖着下半身的裙裳;坤为地,地有承载之意,下半身的裙裳就是有承顺之感。这样说好象也勉强说得过去。总之,这里“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用文明、用文化的怀柔方式来治理天下,这个说法是很精到的。但是,与其说“垂衣裳”是取象于乾坤二卦的话,我倒觉得前一句“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几句是取象于乾坤之道更准确一些。前段时间讲过《易经》十二个辟卦,一年十二个月的月卦,就是通过乾坤二卦此消彼息变化而来的。比如,乾卦生一阴变成天风姤,生两阴就变成天山……通过这种变化,变到了最上一爻的时候就是穷,穷则变,就变成坤卦,接着坤卦生一阳变成地雷复,生二阳变成地泽临……这样的循环变化,就可以说取象于乾坤二卦。
  
  这里说“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确实有点勉强。当然,历代的注家肯定不会像本光法师一样批评这些附会之说,而是硬着头皮勉强来讲。我们这里,则采取把各种意见都摆出来,大家自己取舍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