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登陆CNN也应该登陆CCTV


     2009年感恩节后的一周起,美国CNN电视台国际频道开始播出以“中国制造”为主题的30秒形象广告。这则广告的制作围绕着“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中心主题,从晨跑运动员的鞋到家庭冰箱,到MP3播放器,再到法国名模的衣服,以及广告结束时的飞机,每个画面都是“中国制造”。在世界著名媒体播放这则广告,是中国政府的首个品牌宣传活动。据报,中国商务部在CNN亚洲频道购买的广告播出时间为6周。然后还将在北美、欧洲等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地区播出。

     “中国制造”形象广告登陆CNN,不仅反映“中国制造”提升自己整体品牌内涵的努力,也隐含着中国政府和企业对现代公关理解上的一次突破。比如,运动鞋标签上写着“中国制造——综合美国科技”,iPod上写着“中国制造——配合硅谷软件”。在强调“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企业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不断生产高质量出口产品的“世界合作”的理念。通观整条广告,没有尖锐的观点,没有自我的吹嘘,有的只是呼唤理解的一种平和心态。公共关系的核心在于沟通并达成理解。

     2000年以来我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制造”的研究报告,成为 “中国制造”品牌的倡导者。根据我们的研究,2000年,中国制造有83种产品居世界第一,到了2001年,“中国制造”世界第一的产品已达到180。

     在欧美各主要国家,“中国制造”从地摊开始,到超市,再到专卖店、商场,几乎已经无处不在。很多世界知名品牌,如NIKE,都把产品生产的绝大部分环节委托给中国厂商,而自己只负责贴牌之类的生产工作。“中国制造”在逐渐占领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在产品结构上的地位。最初的“中国制造”,基本局限于服装、玩具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上;十几年来,“中国制造”的海尔家电、美的空调、长虹彩电都已经纷纷打入国际市场。“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在逐步提高,中国制造在国际的形象也在一步步提高。最近上演的大片《2012》中,4艘诺亚方舟是由中国负责制造的。电影中的主人公看着无比庞大的诺亚方舟,感慨:只有“中国制造”能完成这个奇迹。这或许是对“中国制造”品牌最大的肯定。

     然而,与外国人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我们国人自己。在国内,尤其在专家、学者中,“中国制造”是一个令他们感到颜面无光的词汇。在他们眼中,“中国制造”是劣质、廉价、低技术含量等的代名词,代表着中国的产品缺乏创造性、没有自己的品牌。在我们宣讲《中国制造》这个研究成果时,所遇到的民营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信心十足,而专家、学者则给予否定的居多。他们不愿意谈“中国制造”,而大力呼吁“中国创造”,认为只有“中国创造”才能够挣得颜面。这恰恰反映了中国的自主创新最大的难点在于人们缺乏自信。

     中国该不该创造?确实应该。中国有没有创造?当然有!但这并不代表只有“中国创造”才是光荣的。一个有自信的民族应该看到,只要是我们做得比别人好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荣耀,就是我们抬头挺胸的资本。因此,我们的国人,我们的专家、学者,应该更加珍惜和维护“中国制造”这个品牌。“中国制造”形象广告,不仅要登录CNN,更应该登录CCTV。

     世界上许多大国都曾经历过制造业大国时代,现在中国也正在经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三鹿奶粉”、“毒水饺”这样的事件,而且或许以后还会出现,但“中国制造”一定会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超越“英国制造”、“日本制造”,成为“世界合作”中一个硬邦邦、响当当的品牌。中国一定能制造出拯救世界的“诺亚方舟”!


 

我的相关日志:
 
2009-09-21 | 物联网与中国制造
2009-02-09 | 碳交易——促进节能减排的新方式
2008-01-24 | 创世界名牌 塑国际企业
2007-12-29 | 借鉴成功经验 加速中国品牌国际化
2007-11-26 | 民营制造的未来
2007-11-23 | 发展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2007-11-08 |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八大战略
2007-11-03 | 打造国际化品牌是众多企业未来的核心任务
2007-09-25 | 从“制造大国”向“知识产权大国”的转变路径
2007-09-25 | 从“制造大国”向“知识产权大国”的转变路径
2009-06-22 | 凭什么指责搜索引擎?
2009-06-13 | 补助从制造方向消费者转移
2009-10-26 | “国考”火爆是对现代社会制度的讽刺
2009-10-06 | 要着力提高民间智库的影响力
2009-08-26 | 信访制度是封建的遗存
2009-06-26 | “绿坝”违反了普世价值
2007-08-15 | 说说企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