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名产小站稻,在品种上属于粳稻型,是一种色美味佳的良种稻,名闻遐迩。小站稻作为天津名产,不过百余年,但天津地区种稻历史却有千年以上。据《天津大辞典》载:东汉渔阳太守张堪曾在宝坻一带垦田533公顷,劝民种稻。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朝端拱二年(989),沧州节度使何承矩建议从现在的河北高阳向东到渤海西岸,长300余里,宽70余里的范围内,开沟屯田,造地种稻以养兵。这个建议得到宋太宗的支持,何承矩奉命调动1·8万名士兵,用十年时间,修成一条长600里的堤堰,开渠建闸,改进土壤,终于形成包括小站地区在内的、广袤数百里的稻田。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天津海防巡抚汪应蛟视察“海上”(就是地处海河下游的津南地区),调集海防官兵万人垦田戍边,开辟了十“围”。在小站地区北侧沿海河一线开辟了25里地段种稻区,基本上确定了津南地区(包括小站)种稻区的规模。
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先后四次来天津地区,整理前人的屯田经验,致力于垦田种稻,引进新作物、新品种和南稻北移,推广水旱兼作,实施水利措施。他把总结到得种植经验,积极向天津农民传授,并在包括小站在内的津南地区进行开拓性的农田水利实验。徐光启在天津农业发展和小站稻的培植方面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功绩。
到了清朝,重视发展海河下游地区水利,许多名公巨卿都提过建议,并做过种稻实践,也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小站地区大规模开发种稻,是淮军将领周盛传主持下进行的。他从同治十二年(1873年)驻军马厂后,采取寓兵于农的策略。亲率将士在西起马厂东至大沽的辽阔地域,修河挖渠,建桥设闸,挖通了140华里的马厂减河,使小站垦区形成取自南运河,沟通海河的农田水利灌溉网。从国外购置燃煤动力水车四架,这是天津使用机械抽水机的开始。以优良的御河水,冲刷涤除盐碱,把荒芜斥卤的百里荒地改造为沃壤良田。将小站以及周边地区建成河网交织,阡陌纵横的稻田11000多亩。解决种稻用水问题之后,选用良种,致力于品种更新和栽培技术的改良。
除军垦之外,周盛传又广招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贫苦农民领种稻田。六年时间,在小站地区开垦种稻面积1·6万亩,称为“官田”。最后,形成米质优良的名特产品。不仅使小站稻品牌驰名海内外,而且小站镇也伴随着种植稻米的发展走向繁荣,成为历史名镇。而且将产地扩充到宁河、宝坻和东丽区一带。周盛传将军及其部下,对小站稻成为名产和小站镇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值得后人铭记。
小站村落地名中的南头道沟、二道沟、拐子沟等,都是周盛传部队在此屯田种稻开挖沟渠的派生地名。
谭汝为:小站稻栽培史话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