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8日电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今日表示,1月至11月,全国审计和调查9.9万个单位,查出违规问题金额2347亿元,损失浪费问题金额163亿元,促进国家财政增收节支521亿元。
2003年6月25日,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的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通报了一大批部门、单位违规违纪乱收费、乱投资、乱挪用占用资金的情况,掀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审计风暴”,也让国人对规范政府运行、监督财政支出、保障资金安全、惩处贪官污吏、全民参政议政等有了深深的热望和期许。然而,年复一年,国人看到的是,违法现象越来越严重,违规资金越查越巨额,违纪花招越来越多样,但责任官员继续稳坐钓鱼船,仕途依旧平坦,前程仍然光明。人们对审计的信心越来越低落,对审计的作用越来越漠视,甚至对审计结果如何都越来越不感兴趣了。
今年的审计结果同样令人吃惊,仅在1至11月,平均每个被查单位的违规资金就达237万元,平均每个被查单位损失浪费的资金就达16.46万元。而同样是刘家义审计长提供的信息显示,前11个月对2万多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后,全国查出由于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106.9亿元,平均每个干部因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资金就达50万元左右,其中67名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164名其他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为什么“审计风暴”连续刮了这么多年,暴露了这么多违规违纪行为,公布了这么多违规问题资金,党和政府也应该处理了相当多的问题官员,可违规违纪现象还是禁而不止、屡审屡犯甚至愈演愈烈呢?我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相信被审计和调查的部门、单位都制定了相当多的规章制度,如预算制度、转移支付制度、集体决策制度、问责制度等,国家的法规和党的纪律对这些单位的官员也应该是有效的,但这些法规、纪律、制度根本没得到很好的执行,成为一种应付检查的摆设,或是只对普通百姓有效的条文。
资金使用随意性大。由于“一把手”在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绝对权威,“一把手”带来的“一言堂”、“一支笔”现象严重,任何事情都只有“一把手”说了算,副职基本上都是陪衬,导致资金安排、使用的随意性很大,“一把手”想怎么用就怎么样,想批给谁就批给谁,根本不受约束。
监督缺失。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管理机制的特殊性,缺少对政府、部门、单位官员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些即使建立了监督约束机制,如政务公开、厂务公开、信息公开等,也只是装装门面,有些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有些是给媒体、民众看的;即使社会舆论和广大公民想行使监督权,也会由于政府、部门和单位层层设障、多方阻挠无功而返。
对违规违纪干部的处理过于宽软。我们看到,很多部门、单位被查出巨额违规问题资金,但很少有哪位领导干部主动出来承担责任的,审计部门也含含糊糊、掩盖真相,更看不到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对这些责任人进行处理。有些人虽然当时受到了处理,但不用多久就又东山再起、官复原职。有些官员甚至公开说,只要不是自己贪污了,浪费、挤占、挪用任何资金都不会出问题。这种种现象,使官员对违规违纪行为不以为耻,甚至毫无顾忌,胆大妄为。
财政资金是人民创造的财富,应该用在国家建设、国土安全、政府运行、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等方面,实施财政审计,就是为了确保这些资金安全高效“用之于民”,打造“阳光政府”。我们希望审计不是结果,而应该是开始,能够拉开“问责风暴”的序幕,使审计工作发挥应有的监督纠偏的作用,对违规违纪行为产生强大的震慑力和抗御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