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春天不会远!


  全球金融动荡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实体经济,欧元急剧贬值和金融危机恰在光伏产品市场淡季接踵而来,光伏行业已难以独善其身。目前主要的难题是资金筹措难度增加、 市场的不确定性、汇率的剧烈波动几个方面。但总的来说,金融危机还没有动摇欧美政府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信心,政府的补贴政策还在发挥作用,光伏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市场基本面并未根本改变。尽管调整在所难免,但暂时的危机蕴藏着长远的机遇。此次金融危机只是一个短期挑战,是任何一个高速发展产业要达到预期光明未来所必然经受的一段阵痛,是产业“强身健体”的一个过程,它不会改变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全局,也不会改变太阳能作为未来支柱型能源而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光伏行业资金密集型的特征,注定了对资本的依赖,特别是动辄数十亿元投资的多晶硅项目,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随着资金筹措难度的加大,部分新入行厂家 “胎死腹中”或“中途夭折”不足为怪。但应该看到,作为全球硅材料供应骨干力量的几家国际大厂在近几年疯狂的市场追逐中通过签订长单、收取下游厂家预付款等形式已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实力,加上其技术成熟、扩产步伐稳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太大,可保证全球多晶硅供应的基本稳定。

  国内部分多晶硅在建工程的延期和停工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供需平衡的时间有影响,但是也要看到全球需求增加量在这次危机中减少的幅度,这个平衡点出现的时间也可能比预计的提前。

  相当数量的企业已减产或停工,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中国光伏产业的兴起到整体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只经历了短短的五年时间,受领军企业超常规发展示范效应的影响,光伏行业就像一个巨大的黄金矿,各行各业趋之若鹜,纷纷前来淘金而丝毫不顾硅材料、技术等的限制,其结果是硅材料价格飞涨,技术同质化严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资金、成本的双重压力下,一批既无技术创新能力,又无稳定、适价的原材料来源,更充裕资金实力的“三无”企业,将首先被资本和市场抛弃,在洗牌中遭淘汰出局。

  但不可低估的是,中国光伏产业经过连续五年的高速发展,一批骨干企业具备了相当的技术、人才、产业化管理及市场基础且整体规模已居世界前列,更以远低于国外的建厂投资而拥有国外企业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较国外企业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此次洗牌和整合,将有助于产业链各个环节利润的更合理分布,有助于性能/价格比等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容易获得国际人才和先进装备资源。对拥有鲜明技术特色、科学管理能力、广泛市场基础和灵活经营策略的企业,毫无疑问是一次机遇,一次洗练、淬火、提升和扩张的机遇。

  “两头在外”的产业格局、急速扩大的产能和2009年不确定的市场前景,中国光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被动地观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消除浮躁,主动地沉下心来“修炼内功”,为走更远的路做充足的能量储备才是根本。

  抓住扩大内需机遇,争取启动国内市场:中国目前缺乏万亿人民币级别的大规模投资规划,光伏产业应该抓住机遇,努力争取国家出台实质性的鼓励政策,这将对中国的光伏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旺盛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高速发展掩盖了中国光伏企业诸多先天不足和后天隐患,如少有企业具备技术创新能力,没有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和市场资源,盲目跟风,短期行为严重,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等。整个产业就像一个发育太快的孩子,需要适时地补充钙质和维生素来增强体质。

  对光伏产业这样一个一诞生就直面国际竞争的产业来讲,市场是生存的基础,技术是竞争的核心,成本是发展的关键。只有把握了这些,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有资格分享未来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