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参照银行运作模式,推行“道德银行”,将学生志愿者参加的志愿服务、好人好事等以“道德币”这一虚拟货币的形式,记录在学院开办的“道德银行”的存折上,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基本条件。但“道德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有争议。 12月28日《中国青年报》
自2002年1月7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社区创建全国首家“道德银行”开始,此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不断有新的“道德银行”陆续开张。
无论是望月湖社区“道德银行”还是长沙理工大的“道德银行”,把本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道德用虚拟币进行衡量,我不知道这种做法是对当今社会道德的一种支撑,还是对道德的一种拯救?笔者更为担心的是,就算成立了这种道德银行,会不会有一些人根本就对此不屑一顾呢?
道德本无价,如今学校成立这种道德银行,并通过道德币的多少获得加学分等各种评优评奖,这不排除会刺激学生为获得评优评奖而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可一旦这些学生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毕业离开学校后,又会如何呢?
记得八十年代的时候“五讲、四美、三热爱”被学生们经常挂着嘴边,而今学校好象没有什么口号有时代印迹的了,不可怕么?不悲哀么?这种似乎无可奈何的道德银行,能产生当年“五讲、四美、三热爱”这样的美德效果么?道德银行里能换回美德的春天么?
道德银行里能换回美德的春天么?
评论
编辑推荐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