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很多人崇尚“一分辛苦一分甜”。固然,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孔已己经历了许多痛苦,读书也是满腹经纶,出口“之乎者也”,闭口“回”字有四种写法,可他终究也未能尝到什么甜头,反而因偷书而被人打折了腿,过着非常悲惨痛苦的生活。末了,是生是死都无人知晓。可见,这“辛苦”和“甜”并不成正比。
我们中国传统生活向来注重诗书传家,讲究知书达理。闲时翻看<<神童诗>>,劝人读书学习的诗句比比皆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把读书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则把读书看成是取得社会地位和名望的一种手段;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种黍,书中自有颜如玉”,更是把读书的目的和权、钱、粮与美女联系起来,大吊读书人的胃口。古人认为人生有四喜:“久旱成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试想,不读书焉能金榜题名,不求金榜题名,就换不来权、钱和美女,孟子在<<孟子·尽心>>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济兼天下。”那是讲圣人,至于社会一般腐儒就等而下之了。孔已己读书不少,就因为没能金榜题名,非但无法“兼济天下”,就连“独善其身”也难于做到,可见,读书学习如果目的不明,实在也是害人不浅的事。
“十年寒窗无人知”,读书学习是一件辛苦差事,每个人都希望功成名就,尝到读书带来的甘甜。但是,读书人又不能两眼仅仅盯住那甜,心里多存一点“修养身性,济善天下”的想法还是十分必要的。
希望每个好学的人都学有所成,但愿所有的人都能通过读书成就一番事业。
辨“聪”“愚”
大凡为人,都喜欢自己头脑聪颖,智力过人,但为人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得到的和具备的东西常常不知珍惜,而镜中花、水中月等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却又时常旌人神思。故有蠢笨者羡慕聪明人,聪明人反而喜为愚鲁者的咄咄怪事。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才具诗、书、词、画四绝,却终生受人排挤、打击,一生多在痛苦中煎熬,反而不如那些昏昏愕愕、以“难得糊涂”处世的人过得逍遥自在。因而也无怪乎他面对人生要发出这样的唉叹了:“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我儿愚且直,无灾误难到公卿。”
呜呼,只有吃过聪明的亏,才知道愚鲁的妙。
人生喜耶?悲耶?“聪”“愚”之辩,堪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