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需要一个完整的产权


                             农民需要一个完整的产权

                                      党双忍

  根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15年全国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份额将下降到6%以下,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也将下降到33%。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将突破50%,2015年进而达到53%。在“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中期加速阶段,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革。大量农民进城是一个基本潮流。为此,我们将再次迎来一系列重大挑战。

  工业化,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不但农村的青年劳动力进入工业领域,一部分中青年农民也将“下岗转业”;工业化需要大量资金,农业剩余将追逐利润“农转非”。城镇化,需要土地,农村土地也会追随利润“农转非”;城镇化需要人口,必须为农民顺利进城开辟“绿色通道”。实事求是,我们“入世”干得很漂亮,工业化成绩很骄人,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国际大家庭的重要一元,但农村现代化却不怎么样。“城市向欧洲,农村向非洲”。农民是工业化、城镇化的生力军、同盟军,我们不但不能嫌弃农民,而且一定要善待农民,扶持农民,发展农民,发挥农民在促进工业化、城市化中的积极作用。

  “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构建消费大国的战略性选择。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城镇化可以推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商贸、餐饮、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成长时期,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推进城镇化不仅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需要,也是彻底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需要。国际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演变为先进生产方式与落后社会结构的矛盾。这意味着城镇化将替代工业化,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核心战略。

  经过60年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条件给农民一个完整的产权了。农民最重要的产权就是土地产权,土地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经营农业,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经营工商业,土地都是农民最重要的资本。向城镇转移,进城镇居住,土地和房屋是最重要“等价物”。总之,农民需要一个完整的产权。我们不能剥掉农民的财产权利,让农民“裸体”进城。要及时结束那这种“莫须有”的揣测。在已经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关键时期,人口大举进城的时代,不必惧怕所谓“流民”、“贫民窟”,更不必担心农民理性不足。我们有能力实现有序工业化,也一定有能力实现有序城镇化。

  农民变市民会节约土地,提高国土资源整体效益。如果把农民进城后的住房和社保问题解决好,农民进城后会有偿放弃在农村的自建房屋、宅基地、承包地,同时也为留在农村经营农业的人提供更大发展空间。而城镇居住所需土地比农村小得多,国土资源的综合配置效率将得到较大提高。比如,宝鸡市城市建设用地仅9万余亩,建制镇建设用地约15万亩,农村居民点用地却达66万亩,三者合计约90万亩。只要我们在产权制度建设上做足文章,农民有序进城,将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但农村住民点用地减少,三部分建设用地总合呈减少趋势,90万亩用不完,还会有部分恢复为农用地。据专家测算,全国村镇建设用地2.7亿亩,通过农民进城、村庄整理,现代化村庄最多需要1亿亩,可以节约出1.7亿亩建设用地。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一笔巨大资源、巨大财富。要通过制度创新,想方设法挖掘这笔财富。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村产权登记规范化、流转市场化、资产资本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最终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核心、最彻底的部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确认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农民拥有林地、耕地、住宅建设用地以及自建房屋产权,且农民应该享有处置自己财产的权利,这是一个常识。但在我国,农民的这些基本的财产权利受到了极大约束,农民实际只有“半拉子产权”。连“确权登记”的法律制度还是空白,市场流转,产权交易,更是难上加难。城市人按揭贷款买房子,农村人积蓄一生辛苦盖房子。城市的房地产在飞涨,农村的房地产却是“死资产”,无市场价值资产。这不公平。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能带来更多实惠的完整产权。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确权登记发证为基础,初步起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基本实现农村产权登记规范化,变“代民作主”为“让民作主”,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增加农民进城动能,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依法对农民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进行确权登记发证,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进而,以土地发展权的贴现来分摊土地用途管制的成本,尝试农地使用权抵押可获得性的农村金融工具创新。农村土地资本化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农业规模经营效率,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的关键性制度创新,也是实现中国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步骤。(1)有序确权登记。摸清家底,明确权属,严格程序,建档立卡,有据可查。(2)促进产权流转。构建规范化工作流程,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做好搜集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3)实现产权资本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房屋、集体林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等方面抵质押贷款办法,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使农村产权进入资本市场。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1)坚持依法确权。确保确权登记颁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基本精神。(2)坚持有序推进。“细节决定成败”。必须把握好工作节奏和程序,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进行,不可急功近利。(3)坚持依靠群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为了农民,必须尊重农民,依靠农民,让农民作主、农民受益、农民满意。(4)坚持市场导向。立足于城乡市场一体化,实现城乡发展制度接轨,形成现代农村产权制度。(5)坚持配套改革。产权改革是系统工程,必须综合配套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医疗、养老、救助等制度,建立与产权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实是一个大题目,也是系统工程,有序推进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大胆有为的制度创新,做出综合配套的制度安排。但是,这又是一个事关全局、不得不及时启动的把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尽快消除地产、房产上的城乡二元结构,还农民一个完整的产权,有利于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有利于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国全面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