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身见证大陆电子商务传奇,C2C市场所学


 

遥想1999年,当时正是互联网最火热的年代,我和我们公司另一位创始人总经理游士逸刚刚离开资迅人酷必得团队,成立了网劲科技。当时我们提供的台湾第一个网络开店平台「EC168」 (也就是雅虎奇摩网络开店的前身) ,除了让想要从事网络零售的厂商可以很快的上网卖东西之外,也有一个提供给贸易厂商使用的B2B自动网站架设系统,网站还没推出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在对岸有个阿里巴巴网站,一个让买方和卖方能相互交流的信息平台,虽然当时也才刚刚开始,但是隐约能够感觉到里面蕴含了庞大的商机,从此我们将阿里巴巴摆进了对中国网络产业的观察名单里。

2000年的时候我常去北京,当时和北京的互联网公司在谈,其中有个项目是和现在的eLong艺龙谈合并,最后一刻,我记得我和游士逸说过一句话「台湾都还没有作起来,谈什么大陆」,于是我们决定回到台北,专心的发展台湾的B2C电子商务市场,专注的结果,也让我们有机会与台湾最大的门户网站雅虎奇摩合作,提供网络开店平台服务给台湾的中小企业,这一条路一走转眼已经六七年了。

2001年我被青辅会选上派到参加上海「APEC亚太经合会杰出青年企业家论坛」,当时与会的演讲者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马云先生,经介绍和他简短交谈,却提都不敢提出合作的想法,因为网络泡沫,市场非常萧条,再也没有人相信互联网,也没有人想在网上卖东西,当时我们非常辛苦的撑着十几个人的公司,只求每月收支平衡,所以在那个年代,别说是去大陆发展,就连出差去大陆的旅费都没有着落,谈何容易,因此错过了一次机会。

后来2003年发生 SARS 非典疫情,在台湾当时所有的人都不敢上街买东西,反而导致网上购物的人暴增,在非典发生最剧烈那两个月,台湾的电子商务市场蓬勃发展,造就出后来的高速成长期,网劲有幸成为那波「网络开店」浪潮的推动者,透过提供开店平台、网站建置、教育训练、商店辅导、流量导入、整合营销的一条龙育成服务,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就培育出一群产品与经营能力均备的网络商店。到了2005年,网劲拥有超过750间中大型网络商店,占当年资策会统计的台湾所有B2C商店总数的一半,不安于室的我就想,好不容易做到台湾最大,结果只有750家大,那我想看看对岸已经发展成什么样子,于是就跑到大陆去,希望能把我们在台湾辅导商店成功的B2B2C经营模式,也在大陆找到立足点,参与这即将到来的中国电子商务浪潮。

好不容易说服了雅虎三七二一团队,在大陆一起合作,谁知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雅虎宣布把雅虎中国卖给阿里巴巴集团,于是我的合作梦想破碎,我转向新浪中国,和新浪商城合作,准备开始大施拳脚的时候,因为对大陆越来越了解,发现大陆同胞上网买东西的第一首选是淘宝网,2005年底,我透过前雅虎中国总裁田健介绍,联络上淘寳孙彤宇总经理,展开我的杭州之行。

第一次到淘宝网的时候,是在2006年一月初,当时杭州还很冷,到了淘寳位于华星科技大厦的办公室,外观看看,很有淘寳俭朴的样子,游士逸说经过互联网泡沫的公司,知道不需要花大钱在办公室装修上,于是我们在暖气开得超足的淘寳VIP会议室和该公司的创业团队介绍我们公司,同时提议我们想和淘寳合作的想法,很幸运的双方对合作有共同的目标,因此在六月份签下协议,决定成立淘寳台湾馆,将网络台商带到大陆来,直到年底上线这半年间,我回到台北,和许多台湾的电子商务公司谈,希望能结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去开发大陆市场,可惜当时台湾对大陆的电子商务状况一无所知,几大网站负责人连淘寳网都没有听过,因此,推广的进度非常缓慢,淘寳台湾馆上的商店乏善可陈。

2007年年初淘寳台湾馆刚上线三个月,我和淘宝孙总碰面聊聊,当时孙总给我一个目标是希望我能够每月做到人民币八百万的营业额,当时即使我非常努力去招商和做市场推广,淘宝台湾馆却连八万的月营业额都不到,听到一百倍的成长,我只有震惊的份,当时我认为这样的目标是无法达成的。由于台湾市场是浅碟型的,很难做深,因此一年一倍到十倍的成长就算天下无敌了,跳跃到一百倍是我想都不敢想的数字,但当时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之下,只能奋力一搏,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思考和测试市场,我终于找到现行的商业模式,从去年五月中开始,用不到一年的努力,我们已经作到每月人民币千万的营业额,数字还再不停创新高。

这个例子我常说给台湾人听,如果当初不是孙总用他的大陆思维来启发我,淘宝台湾馆大概已经消失了,在和淘宝合作的两年当中,我们在淘宝的指引下学习了解大陆市场的深博,让台湾人也能够在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环境当中脱颖而出,并且有幸以这么近身的角度,一同参与见证了淘宝这个快速崛起的网络传奇。

因此读到作者沈威风先生花了八个月的时间,仔细研究过淘宝的商业模式,并在采访淘宝许多重要人员后,写出的这本「倒立思维:淘宝战胜eBay的经典传奇」,就好像在回味这一路上我身边发生过的事情、所结识的淘宝朋友们,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人都和我有密切的连系,更因为这些故事和网劲科技、与目前已投身淘宝的百家网络台商的未来发展,都息息相关。期待透过这本书的发行,让更多台湾朋友能够更加了解淘宝,同时对大陆企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相信所有想到大陆去发展的台湾人都能藉由这本书,更有所启发。

大陆C2C市场所见所闻及所学

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使台湾网上购物的人数暴增,非典发生最剧烈那两个月,台湾的电子商务市场蓬勃发展,造就出后来的高速成长期,我也有幸成为“网络开店”浪潮的推动者,透过提供开店平台、网站建置、教育训练、商店辅导、流量导入、整合营销的一条龙育成服务,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即培育出一群产品与经营能力均备的网络商店。 

2005年,oBuy全买网拥有了超过750间中大型网络商店,占当年信息策进会统计的台湾所有B2C商店总数的一半。不安于室的我把目光投向了对岸——我国大陆,并开始计划把我在台湾辅导商店成功的B2B2C经营模式扩大发展到内地,这个更加广阔有前景的市场。 

于是自2006年起我与新浪、淘宝网携手合作开设了“台湾馆”,预计协助台湾卖家进入大陆网购市场,首创横跨两岸的电子商务营销联播网。 

但是,当我8月回到台北,同多家台湾的电子商务公司洽谈此事,希望联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去开发大陆市场时,却遇到了麻烦。由于当时台湾对我国大陆的电子商务状况一无所知,甚至几大网站负责人连淘宝网都没有听说过,导致我们推广的进度非常缓慢,使得台湾馆上的商店乏善可陈。 

2007年初,淘宝台湾馆上线三个月,我与淘宝,新浪网检讨业绩,结果惨不忍睹,每月流水不足八万人民币。如果再想不出好的方法,台湾馆就要在内地市场上惨败退出了。 

于是我重新调整思路,将网劲全买的定位从单纯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一角中抽离,以网络商城经营者的思考方式,针对内对市场及情况,将营业额作为优先项目,思考重组了所有经营策略: 

1. 火力集中

从招商开始,大陆电子商务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就是淘宝网,我便决定集中火力主打淘宝。于是,把公司的人力资源都放在淘宝上面,先把淘宝网台湾馆做起来。 

2. 将心比心

在分析淘宝网所采用C2C拍卖的模式将商品贩卖给消费者的同时,我又请到台湾最大的C2C市场“Yahoo!奇摩”拍卖当中,前二十名的厂商进行沟通,寻找合适的厂商一同来大陆发展。 

3. 竞争优势

从音像书籍、数码商品、旅游票务这三个项目上来看,内地已有相当数量且相对稳定成熟的商家经营运作,对于初来乍到的我们来说并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直接选择进入年轻网络消费族群较感兴趣的服装穿戴和化妆品等项目来发展,并最终锁定了女装、女包、女鞋等女性服装配件商品作为首发商品类别。 

4. 市场定位

由于销售女性服饰配件为主,因此有超过百分之85的客户是女性,年龄层集中在20-30岁,市场通称这一群客户为女白领、OL (office lady),少部份是学生。以地区分布来看,江浙沪占60%、北京占20%,其它城市约只占20%。 

5. 价格策略

淘宝市场数百万名卖家,销售商品上亿件,包含各个价位,但由于在网上购物,消费者在没有见过实品的状态下,仅凭几张图片和文字叙述就要决定购买,这样冒风险的交易行为,让商品的价钱受到很大的无形控制。因此,情况决定了我们的低价路线。 

以夏天的女性服装来说,平均单价在 50-70元人民币之间,鞋类的平均单价在70-80元间,包包更低,均价都在50元以下,零售价贴近市场批发价,甚至比批发价还要便宜,能够用这样低的售价抢攻市场,却还有丰厚的利润,是因为商店通常为服装行业的制造工厂,把出厂成本加上利润后就在网上贩卖,少掉中间分销商的剥削,再加上运费也省下来,回馈给消费者,这样的低价的策略,阻隔掉不少市场上业余或是中小型的商店,形成竞争壁垒,以薄利多销的政策网罗每一个可触及到的消费者,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客户。 

6. 推广策略

淘宝如大海茫茫,台湾馆所分配到的推广资源微不足道。如何将有限的营销资源转化为最大营业额,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以浏览/订单转换率作为检视商店成效的KPI,将有限的营销资源采取各种奖励方式优先分配给转换率高的商店,而较优秀的商店因为得到更多的曝光,营收成长幅度即能突飞猛进,而我们亦能从商店交易提成或广告收入中,获得自身营收的成长,并与商店共享营收。 

在制定并执行了这些基本的营销策略此外,我们的商店在细节上也展示了创新独到的一面——在经营商品的包装手法上,用漂亮的真人模特儿展示服饰,精彩的视觉效果,使我们在淘宝网上备受瞩目,通常每人到淘宝网上平均浏览两三个页面,就会离开,而在我们的商店,却可以获达八九十页的浏览。一炮而红让我们的厂商感受到大陆市场的惊人的流量。于是,在经营六个月后,我们又成功的引进了两百多家厂商。台湾馆正逐渐在大陆普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