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重大洋节日“圣诞节”又将来临,大江南北,神州上下,几乎是“满城尽是圣诞树”,进入十二月以来,行走在闹市区的笔者发现,入耳的圣诞音乐比我在纽约和巴梨感受到的还要喧嚣和热烈。
个人以为,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引进和学习外来文化固然是好的,也是笔者一直提倡的,但必须是在继承自有文化的基础上,以发展自有文化为依归,如果一味地追求外来文化以满足我们的新鲜猎奇心理,实不足取。崇洋轻中,对“洋节日”趋之若鹜,对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则冷淡处之,甚至无知于然与所以然,似乎已经成为时下这个浮躁商业化社会的痼疾。
酱缸中的国人向来喜欢凑热闹,哪儿热闹就往哪儿扎堆。由此“洋节日”在各地商家联动的商业炒作中,已经形成热闹无比的强大气场,吸引无数青年人参与其中而且乐此不疲。难道只有“洋节日”才能刺激消费?
抛却固有传统文化和节日而盲目跟风去过外国的节日,那不是学习,只不过是崇洋。试问,那些在圣诞节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到底有多少人知道今年是耶稣老人家诞辰几多年?难怪有老外惊奇:为什么在无神论的中国不信教的人竟把纪念耶稣诞辰的节日过的比很多基督教国家还热闹?
笔者无意伤害那些真正笃信上帝的人们的感情,只想就节日文化的角度,谈点观感。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形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遗憾的是,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不受重视,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看看我们的四大传统节日吧:春节除了胡吃就是海喝;清明节在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就越没有机会祭奠先人;端午节就是一只大粽子,里面的内容却越来越少;中秋节只剩下了一块过度包装和越吃越没味道并常被质疑陈年或有毒的月饼......春节几乎成为硕果仅存的可以把全球华人世界联系起来的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被当作拉动经济的机会和手段时,节日的文化内涵就越来越被忘记,人们普遍地缺乏文化自觉。事实上,被国人疏远了的又何止于一些节日,别说四书五经中的精华内容,就连立规矩、劝行世的《弟子规》、《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等这些简单的蒙学读本,都很少有人读过,更何况那些经典的历史和文化古籍了。
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节日也是如此,如果连自己的节日都搞不明白,又怎知如何过别人的节日?正所谓过犹不及,母亲节、父亲节、警察节、教师节等当然可以体现我们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也体现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公共价值的尊重和遵守。但诸如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完全属于基督教文明的节日,又何必一窝蜂地追风呢?
比如装神弄鬼的万圣节,在当下的很多大城市年轻一族中得到追捧,而具有同样意义的中国“鬼节”盂兰节却饱受冷落。仿佛在一些人眼里,就连鬼也是外国的鬼好!
再如只是北美洲独有的感恩节,原本是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初次在马萨诸塞州登陆北美新大陆的102名清教徒殖民地开垦者为庆祝丰收和感谢土著印第安人的,在全球各地除美国和加拿大外鲜有人过,国人为何也来凑这种热闹?更何况每年赦免若干只火鸡并不见得就是感恩。
还有那些愚人节、情人节、甚至有的没有的“光棍节”等等五花八门的节日,正毫不迟疑地占据着国人的精神家园,让人在兴奋莫名中大把烧钱赚吆喝和莫名其妙地狂欢。
对于舶来的“洋节日”,笔者认为那些真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体会和享受自由、民主与博爱和谐等普世价值的如国际儿童节、国际劳动节、国际妇女节等等,理当举国欢而庆之,但我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核心价值更不应该眼看着日渐消失。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过好我们自有的传统节日,我们的生活内容会更丰富多彩且富于内涵。认真的想想吧,我们真的需要过这么多的“洋节日”吗?
(以上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