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治东之问”的现实意义


  在为金钱而奔忙的资本市场上,芸芸众生忙着为明天而编织故事,无暇顾及昨天曾经发生过什么。但是,有一个人,却不断地站到市场的前台,用他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亲身经历向社会发出严肃的考问,他就是阚治东。这个在早期中国资本市场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多次被打倒、多次被起用、一度失去人身自由的人,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荣辱二十年》的自传,再一次回到了公众的视野。

  在自传中,阚治东详细记载了他在三年前被深圳司法机关逮捕,失去自由的经历。当年,他受深圳市政府委托,到已经陷入重重危机的南方证券去救火,却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漩涡。一年后,法律还了他的清白。但是,这一年的经历仍然让他难以忘怀,他在狱中见到了他曾经熟悉的好几位昔日同僚。置身于这样高度戏剧化的场景,阚治东不由百感交集———“证券业,这个为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行业到底怎么了?这个行业的领导人的结果都差不多,我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哪里?阚治东说他不知道。其实,他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答案,只是在当下的现实语境中,还不便言说罢了。剖析一下他第一次翻船的遭遇,也许更能直达问题的核心,尽管那一次他并未遭受牢狱之灾。1996年,上海和深圳两地为了确立所谓金融中心的地位,展开了激烈竞争,两地的证券市场当仁不让地站到了竞争的第一线。最终,这一场由地方政府一手主导的恶性竞争导致股市飞涨,终于引发中央政府强力干预,阚治东等一批当时证券界的元老级人物以操纵市场之名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处罚,他不得不离开了他搭建起来的申银万国。

  很显然,阚治东在这起事件中担当的是替罪羊的角色。尽管当时还没有公布《证券法》,阚治东也明白操纵市场对市场秩序的破坏,但这时候他已经身不由己,他无法抗拒来自地方政府的指令。如果我们看清了这起事件的实质,那么就可以明白,阚治东为南方证券遭受的委屈,其实是这起事件的延伸和放大,因为市场的内在机制并没有改变。

  公权力将资本市场作为实现其某一阶段工作目标的一个工具,正是造成市场一系列乱象的最本质根源。今天,资本市场的面貌固然已经与阚治东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种把市场作为工具的思路并没有改变。在主板市场上,近几年的股票发行主要集中于央企,其他类别企业基本上靠边站,而得到政府全力庇护的央企在发行上市过程中更是可以超脱于市场监管之上,成为“独舞大象”。几年前建立的中小企业板,说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事实上已经变成一个与主板无异的市场,因此不得不以同样的理由建立一个创业板。但即使刚刚建立的创业板,它疯狂的发行定价已经证明,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只是个幌子,为权贵资本快速聚敛财富才是它的实质。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要说,阚治东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的资本市场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国资本市场早期出现的混乱,使整整一代证券元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能认为他们中所有人都遭受了像窦娥一样的冤屈,有些人确实是因为触犯法律而被制裁。但我们必须看到的一个现实是,当资本市场成为工具的时候,这种制度性的安排已经使一些人无法逃过时代安排给他们的宿命。阚治东是这种制度性混乱的牺牲品,这是他的个人悲剧,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悲剧。

                                                                                                                                                  文/周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