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2月,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承上启下的一个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定下了明年总体经济政策的取向,延续2008年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表明中国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还没有到退出的最好时机,中国经济运行结构还有待观察,确保市场信心依然是决策层考虑的首要任务。这符合中国最高领导层一贯坚持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解读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由此引发的市场思考,对于中国社会构造细胞——市场化中的企业组织和个人的发展策略的制定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看,2008年12月份制定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体经济运行背景。大的方面是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危机恶化,波及中国经济。也就是美国的资产泡沫(次债危机对应的房地产泡沫和雷曼等投行信贷危机对应的金融泡沫)破灭引发的金融海啸,市场流动性匮乏,蔓延至实体经济。
中国的外需市场恶化,出口受阻,家电、汽车等库存积压严重。房地产等投资消费市场环境恶化,钢铁、有色、水泥、能源等由于上游需求萎缩导致的高库存引发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生存危机,并催生失业率增加。
导致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恶化和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的罪魁祸首就是金融危机去杠杆化过程中的流动性不足。企业开工率的不足,失业率的大增,容易打击市场投资和消费信心,并促成高通胀破灭后经济硬着陆,潜在威胁就是经济衰退。
基于这样的背景,需要向市场投放大量的货币,以增强市场流动性。同时,还需要为企业生存减负减压,缓释失业率。减免税收成为首选,此外,对潜在内部有效需求实施补贴计划(变相降价)以刺激消费升级。利用弹性空间较大的投资和消费市场的刚性增长遏制通缩威胁下的经济衰退,这就是2008年10月份开始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新鲜出炉的必然选择。
于是,我们看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看到了出口退税和增值税转型计划的实施,看到了“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等计划的加速实施,看到了9大产业的振兴计划的出台,看到了刺激房地产等内需消费的措施……这些积极的经济刺激手段,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中国经济经历了2009年度的各产业良好的去库存化后,在11月份首次出现实体经济全面复苏的确定性信号。实体经济成功软着陆。通缩威胁因素基本消失。
但是,对于经济好转后的2010年,金融政策需要适度反向运行,以寻求新的均衡手段。这才是我们思索的主要着力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古训,我们要牢记。
(现状)
从12月11日公布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来看:
一、工业生产增速继续加快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2%,比上年同月加快13.8个百分点,比10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为连续7个月同比增速加快;1-11月份,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比1-10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
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8634亿元,同比增长32.1%,比上年同期加快5.3个百分点,比1-10月回落1.0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73535亿元,增长37.8%;房地产开发投资31271亿元,增长17.8%。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39亿元,同比增长15.8%,比上年同月回落5.0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733亿元,同比增长15.3%,比上年同期回落6.6个百分点,与1-10月份持平。
四、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由负转正
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上年同月为上涨2.4%),同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上涨。其中,城市同比上涨0.4%,农村上涨0.9%;食品价格上涨3.2%,非食品价格下降0.7%;消费品价格上涨0.9%,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4%。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9%(上年同期为上涨6.3%),比1-10月降幅缩小0.2个百分点。
五、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上年同月为上涨2.0%),降幅比上月缩小3.7个百分点;1-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0%(上年同期为上涨7.6%),降幅比1-10月缩小0.4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成功度过低谷期,开始进入全面复苏期。以投资驱动,消费跟进,出口协同的发展战略基本实现。中国经济在2010年的发展底气足,底子厚。
但是,国家金融政策,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不可能继续维持原有状况,需要进行有序调整,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解读未来金融政策价值取向,就需要适度展望未来经济发展进程和所对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了。
按照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实体经济进程度过通缩威胁后,经济发展进入复苏进程,价格将温和上涨,通胀抬头和通胀预期将成为决策层关注的要点。通胀抬头将首先表现在资产价格体系上,股票市场和房地产投机市场将趋于活跃并出现高估值而逐渐偏离其均衡价值体系,产生结构性泡沫。适度通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均衡度很难把握。这种情况下,决策层的金融政策取向就会以稳健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去应对,以控制盲目投资的冲动和过多的市场流动性,从而抑制价格泡沫和产业泡沫的形成速度,将温和通胀维持下去,对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惯性支撑。
对未来新金融政策改变的信号,从财政政策上,我们会看到对资产价格的税收上的偏紧信号,比如目前开始执行的房产营业税的优惠时间从2年恢复到5年,这都是一个政策调控的技术信号。中期将有股票市场用提高印花税比率等手段传递信号;货币政策上,有央票的正回购等技术手段收紧市场流动性,中期有加息预期的强烈信号;信贷政策上,对贷款资金的流向有明显的清查动作。
12月份后的财政税收政策、信贷资金流向控制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等金融政策方面,都显示出政策面上的市场传递信号偏紧。这些还仅是技术信号传递阶段,一旦大规模实施反向金融政策的信号明确,将对市场结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趋向)
随着中国实体经济在2009年11月份成功软着陆信号的出现,决策层对房产股市等资产价格泡沫生成速度的担心,对通胀预期的担心,我们基本可以看到未来的调控政策发生适度反向操作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只是一个时间限定问题。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大规模的收紧信号(比如加息),有望在2010年2季度前后到来。而市场将先于金融政策明确信号到来之前进行消化。
如果一旦新金融政策信号得到市场认可,那么可以确定的是,实体经济完全好转,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开始,物价温和上涨成为主要趋向。对抗通胀,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决策层的主要政策取向。
这一逻辑,从短周期上看,将率先在资产价格市场产生收敛效应。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价格虚高部分将受到挤压。过度投机需求效应会受到政府打压。资产市场的短期震荡将不可避免。而抑制资产市场的目的,是需要资金重新流向到实业中去。
因此,对于明年的楼市运行,乐观当中还需要谨慎。尤其是2季度前后,一切依靠投资需求推动的价格上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不可靠的。
市场调节能够自我消化,政府调节力度就会温和。而一旦市场自我调节无法实现,出现囤积居奇现象程度严重,就可能有价格操控的嫌疑,政府调节就会猛烈。正如2007年的政策面的剧烈变动一样。
市场始终需要一种声音,在悲观的时候需要乐观一些,在乐观的时候需要谨慎一些。目前作为一个资产市场的从业者,笔者始终看不到市场应该具有的反向声音。我们都太乐观了。这种乐观情绪的蔓延,不可持续。这是经济规律必然的制约。
所以,对于2010年,我们需要做的是,思考,等待和观望。尤其是对于各路购房精英和资本玩家,因为经济刺激政策早晚要退出。这种政策退出必将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资产市场而言,政府、买方和卖方的市场博弈还将继续进行。这种博弈,从目前的状况推导下去,在2010年的2季度之前都会较为激烈。短期的不确定性因素还很多,市场变局就会不断发生。
当然,一切都只能够依靠市场的运行才会走出一个明确方向。目前的一切推理,仅是一种臆测。后期怎样运行,都只能够过后方知。一切留给明天去验证吧。
(本文章于12月13日首发于某市房地产协会内刊)
2010年中国金融产业政策探微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