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出现于西周时期,国君姜姓,吕氏,故称吕氏齐国,史称吕齐。
当时周武王为酬谢为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吕尚于齐(今湖南),后来由于三监之乱的发生周公被逼东征,最后将齐国迁到现今山东半岛一带。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故又称田氏齐国,史称田齐。
齐国原本是战国七雄之一。孟子说齐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齐宣王进一步扩大稷下学宫,经常躬听有识之士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广泛招贤纳士,选贤任能,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惊人的胆略伐魏,破燕,合纵抗秦,联合韩、魏以攻楚,齐国的王业得到快速发展。齐国与秦分庭抗礼,政治经济文化在列国中均占优势,是有条件统一全国的。
虽然燕赵韩魏都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但通盘而论,齐国与楚国是对秦统一构成最大威胁的诸侯,堪称战国时期最有可能形成统一的“三足鼎立之势”。其中楚国以沃野千里,国土富饶为依托。
齐国则上承姜尚,临近儒学在鲁国的王道之气,又曾经有田忌、孙膑、孟尝君之类的人才,不论农工商,都有统一之基础,但偏偏成为在秦统一道路上最为软弱无力的对手,最终齐国不战而降,直至前221年被秦国所灭,齐王建却最终被活活饿死。
看祖上,齐国也曾经强盛,特别是齐桓公曾经作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第一任国王是以智谋著称的姜尚;而秦国为强悍的西戎,自然是文武相对立。文人面对武将,自然内心首先要发怵几分,而最后田建不战而降,颇有些承袭上古的王道之风,所谓“止戈为武”。
齐国不是很喜欢由自己主动发动战争,而更多的是自卫与防御。
在历史上,齐国曾经与魏、燕、赵、楚等任何一个国家宣战,也曾经多次参与联军作战,却基本没有直接与霸业最有力的真正竞争者——秦国这个发生过直接的战争。甚至齐国很少把秦国作为自己的假想敌。或许这是由于齐国骨子里希望与秦国修好的历史定位造成的。但逐渐地齐国自绝于诸侯,让自己陷入众叛亲离的地步。
有众多因素决定了秦国的统一与齐国之灭亡,苏轼在《六国论》中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五国既灭,齐亦不免矣。”
本文简要回顾齐国灭亡的五部曲:
首先:五国相王——初步得到诸侯的反感:
齐国在春秋时期是超级大国,虽然军事实力时强时弱,但综合国力一直是天下第一,齐国财大气粗,打仗输得起。更有孙膑、田忌、田单等著名将领,谁都不敢小视齐国的力量,但这也使得齐国逐渐遭遇在诸侯之中失去了联盟,并自绝于诸侯。
在秦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323年)张仪倡导连横策略,约齐国和楚国的大臣相会,以图联络齐、楚向魏国进攻。公孙衍跑到魏国,建议魏王广结与国,以相抗衡。在秦齐楚相会的同一年,魏国也约集韩、赵、燕、中山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但齐国却借口中山国小,反对它称王。齐对赵、魏扬言:“与中山并称王,实乃莫大的耻辱,愿和大国一起讨伐,不许中山称王。”
中山王十分恐惧,连忙派大臣张登带重金去见齐国的权臣田婴。田婴听了张登的一番说辞,也就许诺中山称王。张登随后又去对赵国和魏国说,齐国本来羞与中山一起称王,现在它想利用中山的军队来攻打魏国的河东地区,所以又准允中山称王了。至于齐国是否真的想利用中山攻打魏国,已经难有史料考证,但听张登这么一说,赵国、魏国对齐国很是反感,更加保护和支持中山称王。
其次,隔岸观火——成就了秦国的远交近攻,逐步使自己众叛亲离:
苏秦不仅企图进一步破坏秦、齐关系,而且结成反齐联盟,他奔波于燕、齐、赵、魏、韩之间,积极地与奉阳君、孟尝君、韩珉、周最、韩余为等各国重臣串联,策动合纵运动。
在秦国对外进攻的时候,齐国从来都不对秦国的对手给予支持与援助,可谓对外迎合了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破坏了合纵之盟,给了秦国以各个击破的机会,并失去了其他诸侯国的支持;齐王建六年(公元前259年),秦攻赵、齐与楚出兵相救,但赵国无粮可继,向齐国借粮,齐国没有答应借给他,可见这次与楚救赵也是做做样子而已,结果长平一役,赵军大败,秦将王翦坑杀赵国降率40万人。
秦国为了瓦解齐国,行反间之计,给齐相后胜送了大批金银财物,后胜接受贿赂,秘密与秦国来往,派使者入秦做客卿,这些人接受了秦国的贿赂,都为秦国的利益说话。后来再让这使者夸说秦国如何强大,多么愿意接待齐王去访问。
秦大将王贲攻魏,魏王派人与齐结好,共抗强秦。但后胜由于受了秦国贿赂,常常为秦国侵灭各国开脱,于是劝齐王建:不要答应与魏的联合,不要惹恼了秦国,以免引火烧身。胆小怕事的齐王建听信后胜的话,果然没有答应魏国的请求。王贲很快消灭了魏国,立为三川郡。
秦国不断进攻韩、魏、赵、燕、楚等五国,齐国不但不救助五国,秦每灭一国,齐还派人到秦国表示祝贺。齐王建十六年,秦国灭掉了天下共主的周王室,齐国在昏君田建、奸臣后胜统治下,也没有任何的表示,这与当年齐国先君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时代形成了多么巨大的反差!
在列国纷争的时代,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不修守战之备,不助五国抗秦,无疑是齐国最终灭亡的军事方面的原因。
第三、齐国灭宋——引来杀身之祸:
齐闵王三十六年,秦国派使者魏冉到齐国,传秦王旨意,尊齐闵王为“东帝”,秦昭王称“西帝”。苏秦从燕国来到齐国,游说齐王取消帝号,攻伐宋国。
大体的经过如下,苏秦对齐王说:“大王以为称帝怎样?”齐王:“称嘛,天下恨齐,不称,秦恨齐,所以还是称帝。”苏秦又说:“立两帝,天下是尊秦,还是尊齐?”齐王:“尊秦。”苏秦随即问:“如果齐去帝,天下是爱齐,还是爱秦?”齐王答:“爱齐而恨秦。”苏秦再问: “两帝相约伐赵,或伐宋,何者有利?”齐王清楚,赵强而宋弱,且赵国紧邻秦国,所以又答:“不如伐宋。”
如此一问一答,一番言语之后,苏秦即晓齐王以利害。随后,苏秦提出要齐王去掉帝号,以得到天下的同情,并使天下排斥秦国,使之被动,然后再利用这有利形势去攻伐宋国。齐王思来想去,以为苏秦的建议对齐国确实有利,可以接受,就去掉帝号仍旧称王。
宋国夹在齐、楚、魏之间,不仅楚、魏对宋都怀有非分之想,秦国更想得到,齐攻宋定使齐成为众矢之的,使得五国对秦的联军阵线遭受破坏。
公元前287年,韩、赵、魏、燕、齐5国攻秦。这五个国家其实是同床异梦:齐国的目的在于攻宋,苏秦是为燕国联络赵、魏以图结成反齐联盟,赵、魏两国国君虽有心伐秦,但魏国新败,元气大伤,并不想出大力,赵国的军事统率权力则全操握于李兑之手。所以,声势浩大的反秦联军始终徘徊观望,谁也不去认真进攻。而在这过程中,内部矛盾却又逐渐暴露出来:齐国准备暗地同秦讲和,以利于自己灭宋;燕国则加紧拉拢三晋;考虑到齐灭宋后会对自己构成直接的威胁,三晋也就很快与燕联合起来。
战国时期发生的大的合纵行动,比如:公元前298年齐国发动的齐、魏、韩3国攻秦,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统率的燕、秦、韩、赵、魏5国攻齐,公元前257年赵、魏、楚解邯郸之围的3国抗秦,公元前247年魏国信陵君无忌率领的赵、魏、韩、楚、燕5国攻秦,公元前241年赵将庞煖指挥的赵、魏、韩、楚、燕5国攻秦。另外只有倡议而没有组织的就更多了。
这些合纵运动,除了燕将乐毅指挥的5国攻齐,掠取了齐国70余城,导致齐国几乎亡国,其余对秦的合纵,或者归于失败,或者收效不大。从总体以及最后的结局看,合纵抗秦是失败的。
各自的小算盘与心理需求,定然导致行动上的互相掣肘,这是合纵失败的必然——受伤的总是齐国。
五国联军解散后,齐国经过3次进攻,终于在公元前286年将宋国灭掉。宋国一灭,燕与三晋的反齐联盟更趋紧密。这可以说是齐国盛衰之间的转折点。
伐宋让五国感受到齐国的压力与威胁,自然是有利于秦国的。所以伐宋是苏秦孤立齐国,让齐国成为六国公敌的一种策略。因为“称帝”会得到虚名,“伐宋”会得到实地,这两种选择都会引来其他六国的警惕,并授人以柄。从虚名的咋呼到真正的兵戎相见,甚至是师出无名,自然会引起公愤。
齐国去帝,迫使秦国也只得去帝。秦国知道,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天下士人的辱骂和拒斥。秦、齐称帝在公元前288年10月到12月,仅两个月的时间,犹如昙花一现。但恰恰是这一噱头,使得秦国化解了六国合纵的压力,并将矛头转向了齐国身上。
秦王抓紧时机,亲自出行,先后与楚顷襄王、赵惠文王、魏昭王、韩厘王相会,促成了燕、秦、韩、魏、赵5国合兵伐齐。联军由燕将乐毅统一指挥,攻入齐都临淄,令齐国几乎亡国。虽然后来齐军反攻,收复失地,但齐国已远非秦的对手,秦国的主攻方向,此后就转向三晋和楚国了。
所以虽然“帝号”是否是秦国针对齐国的一个阴谋,但对齐国而言是,不管是接受“帝位”还是灭宋,都是“占小便宜吃大亏”的选择。也正是这个由头,给齐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这个问题已经难以考证,但齐国自然是被苏秦利用了。因为一旦齐国吞并了宋国,就会给赵国带来唇亡齿寒的感觉,同时也会给魏国与楚国造成心理压力,让他们把齐国当成是称霸的绊脚石,加之燕国与齐国的世仇。所以齐国由于图谋伐宋,而成为六国的公敌,是必然的结果。
第四、五国攻齐——齐国梦魇的开始:
试想,假如当时如果闵王能够继续发扬威王、宣王遗风,积极进取,兼听广纳,励精图治,保持好与五国的关系,一统天下的丰功伟业是有望得以实现的。
但偏偏晚年的齐闵王,骄暴、好色、好乐、穷兵黩武,不听谏言,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致使国家破败而百姓不堪。齐闵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齐,败齐师于济西。闵王逃到卫国,卫国国君很客气地收留他,但闵王仍然以“东帝”自居,摆架子。卫国人也就不再优待闵王,于是他再逃邹国、鲁国,两国都不收留他;最后逃到莒,终于被楚将淖齿杀死于鼓里。乐毅大军长驱直入齐都临淄,将泱泱大国之都六七百年来所积蓄的财宝珠玉劫掠一空,并攻占齐国七十余城。
闵王之后,襄王继位,之后就是大名鼎鼎的“亡国之君”齐王建。
齐王建懦弱无能,胸无大志,一切国家大事悉决于君王后,君王后听政掌权,慎微谨小,勉强维持局面,襄王除了给齐王建留下了一个强势的太后之外,还有一个贪婪的卖国贼——相国后胜。君王后的弟弟后胜不仅贪财好色,而且昏庸糊涂,由于君王后的威望和影响,齐王建对后胜过分地依赖,可谓言听计从。齐王建听任摆布。
第五、不战而降——齐国的惨淡谢幕:
自齐王建即位,四十多年,不受兵戈,军事战略全无,士兵久不操练,全无战斗防守能力。《战国策·齐策》:“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有余年不受兵。”
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击齐,王贲虎狼之师由历下取淄川,直达齐都临淄。所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齐王建听后胜之言,只得束手投降,全城百姓虽怒,但也无人敢出来争斗。王贲兵不血刃,两个月之间,全部占领了齐国领士,秦王闻捷大喜,传令说:齐王建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现在将士拼命征战。齐国被我消灭,本应把齐国君王全部折首,姑念王建四十年来对秦的恭顺,免王建死罪,可与妻子迁往共城,每天供应一斗粟,让他活命。
《战国策·齐策》中《齐王建入朝于秦》记载:秦使陈驰,引诱齐王建到秦国去,并答应给他五百里的封地。齐王建不听即墨大夫兴兵抗秦的劝告而入秦,被囚在共城松柏之间,被迁共城的齐王建,住处偏僻,只有茅屋数间,四围松树森森、无人居住,王建上下也带了几十口人,只靠斗粟不能吃饱,于夜间又饥又冷,听四周松涛阵阵,更感凄凉。
想当初为齐王何等富贵!悔不该听信后胜之言,成了亡国贱俘,受此饥寒,生死难料。不数日郁郁饥饿而死,从人俱逃。
在很大程度上,齐国是自己的掘墓人。
首先、在管仲的推波助澜下,齐国的奢侈之风一步步升级,齐人的重功传统逐渐被趋利所代替,并向私利和唯利发展。其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胜过了对军功的向往。 “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荀子·强国》)
其次、整个国家一派歌舞升平,朝野上大形成一种追名逐利之风。到战国时期,奢侈之风,愈演愈烈,在民间也有了广泛的市场。张仪说齐王时说:“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
第三、当时的齐国到处弥漫着一派玩物丧志,不思征战的风习了,这种民风直接影响到国防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国君“不修守战之备”、老百姓则完全丧失战斗性,当秦国大军压境时,就出现了“民莫敢格者”的结果。
第四、卖国求利之徒直接断送齐国的命运。齐国开始采用“事秦谨”的态度,坐视秦剪灭赵、韩、魏、燕、楚五国。这既是秦国所期望的,更使得自己成为温水中被煮的青蛙。
在齐国灭宋的事情上,齐王想必是感受到来自燕赵魏的威胁,想通过拿下宋国以扩充地盘。
这也不无道理,毕竟战争是要靠实力说话的,土地是一寸寸地拿下的。所以秦孝公割让秦东及函谷关的土地给魏国,魏惠王先拿地之后转手就联合山东五国分秦也是有道理的;而楚国受制于张仪,听信其割让600里商於之地,而与齐国交恶,也是必然;郑袖听信靳尚的挑唆,认为楚怀王会贪图秦国的六个县与美人而抛弃自己,也是有道理的。
道理是道理,但重要的是要能够自我把持,不听别人的蛊惑。
图名与争地,这历来是国家之间争夺的重点,没有任何一个君主希望看到“卧榻之旁有他人安睡”的,因而更多的是心理战,大秦统一是以商鞅变法为政治与经济基础,以嬴政在军事上的摧枯拉朽为结局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得益于诸侯之间,特别是在图名、征地、联盟、背盟、行动、言论之间的矛盾的。更大的作用在心理的贪婪与恐惧。
研究历史的最忌讳的是以今人之角度与智慧去对先人进行点评,设身处地,今人注定不如古人。
环顾周遭,想想齐国的灭亡,是否有更值得我们忧虑的地方呢?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附:【吕氏齐国国君及世袭表】
吕氏齐国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379年,吕氏共享国667年)
齐太公 吕尚 (前1046年--前1015年) 32年
齐丁公 吕伋 (前1014年--前976) 39年
齐乙公 吕得 (前975--前932) 44年
齐癸公 吕慈母 (前931--前880) 52年
齐哀公 吕不辰 (前879--前868年) 12年
齐胡公 吕静 (前867年--前860年) 8年
齐献公 吕山 (前859年--前851年) 9年
齐武公 吕寿 (前850年--前825年) 26年
齐厉公 吕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9年
齐文公 吕赤 (前815年--前804年) 12年
齐成公 吕脱 (前803年--前795年) 9年
齐前庄公 吕购 (前794年--前731年) 64年
齐僖公 吕禄甫 (前730年--前698年) 33年
齐襄公 吕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12年
齐前废公 吕无知 (前686年--前686年) 2月
齐桓公 吕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43年
齐中废公 吕无诡 (前643年--前643年) 3月
齐孝公 吕昭 (前642年--前633年) 10年
齐昭公 吕潘 (前632年--前613年) 20年
齐后废公 吕舍 (前613年--前613年) 5月
齐懿公 吕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4年
齐惠公 吕元 (前608年--前599年) 10年
齐顷公 吕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17年
齐灵公 吕环 (前581年--前554年) 28年
齐后庄公 吕光 (前553年--前548年) 6年
齐景公 吕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58年
齐晏孺子 吕荼 (前489年--前489年) 10月
齐悼公 吕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4年
齐简公 吕壬 (前484年--前481年) 4年
齐平公 吕骜 (前480年--前456年) 25年 (又名敬)
齐宣公 吕积 (前455年--前405年) 51年
齐康公 吕贷 (前404年--前379年) 26年
吕氏享国共667年,历二十世,三十二位国君; 后田氏代齐,吕氏遂绝其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