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这是个必不可少的项目了。身处学术专业技术性质的部门,作为一个专业技术性质的人员,每年的10份或年终,总逃不脱这个“有人欢喜有人忧”的节目。就像政府机关,每年,总有人因为升官了而高兴,也总有人因为升不了官而难过,甚至,愤怒。
我说,这是人性,人性中不可逃避的东西。
职称在中国,总是一个怪怪的东西,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炉火锤炼,简直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
你看吧,每年的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忙于整理材料,整理“学分”(我一直十分地质疑学分这个东西。设立学分的最初目的,或许是为了督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在职时的继续学术学习,为了促进学术上的进步与发展。可是,现实中,没有多少人的多少学分是真的去进行“学习”后得来的。各有各的道。平时工作忙得要死,平时为了多挣钱拼了命地透支自己的身体和精力,还能有多少精力去真的关注学术都是很大的问题了。好在在中国,总有一些相关部门会为你提供好了机会,只要你肯掏钱,学分也就是答一份试卷就可以搞定的事情了。他们呢,挣了钱,你得了学分,两全其美),忙于整理论文和学术著作、科研成果(这些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及科研成果动不动就是国际领先,可是奇怪的是,中国每年产生那么多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而中国的实际科技水平,总是在国际上搭不上车。这之中的猫腻,与那些学分之类大同小异)。还有计算机水平考试,外语水平考试,现在,又开始实行中级以下职称以考试来获得资格了。每种考试的考试费用和教材,可是都高得离谱……有人想挣钱,有人愿意掏钱,就很容易地“国际领先”了。当然,这些挣钱的部门,可不是谁都可以的,而正是政府的相关学术和职称管控部门啊。
而在单位内部,为了晋升某个职称的资格(具体到我所从事的这个职业,现在是副高级职称以上了),除了必须在以上所说的各种条件达标外(当然越高越好),还要在本单位组织“中评委”,还要由上级行政部门组织“高评委”,还要组织“群众评议”。每一项,对人的精神都是一种要命的折磨。但为了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为了脸面的好看,也为了同样工作而能多拿些回报,人们只好放下自尊,抱一摞厚厚的个人资料——当然是把能想到的自己的“成绩”全写在上面,找那些“评委”们,求人家到时候投自己一票。这些评委们,自然是各科室里具有高级职称的头头们。平时见面并不相识的人,却不得不陪上笑脸,低声下气地求人家,希望人家能记住自己这张低职称的脸。更有甚者,据说很多人为了晋升职称,是不惜代价,要给这些“评委”们塞张现金或购物卡的。上面的金额,太少了总不可能,那不等于对人家的“看不起”吗?其实这也只是怀着一种明知道没用的希望而已。还有,过群众这一关,也难啊。平时一起工作,谁与谁也难免有过什么过节的。这时候,群众对你的这个“打分”却是很重要的。如果打分低了,想进入“中评委”都难。人缘,在这个时候也变得特别重要起来。平时工作能力不行,但人缘好的,可能很顺利地就进入了中评委。而那些工作能力强,平时顾不上拉关系的人,却可能一拖好多年,也过不了这道槛。所以,接近“评职称”的时候,常常就会有准备晋升的人,一拨拨地请平时不怎么被人看在眼里的“群众”吃出饭,并放下自己的架子,对“群众”们好言说尽,讨好人们。
而一些业务能力强,而又实在不善于此道的人呢,只好听天由命了。能想开的,还好,一阵子过去,就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忘记了这些精神的折磨。而并不是谁都想得开啊,所以,就会有些人常年为此闷闷不乐,越发地“脱离了群众”。当与自己同年资的人们都进入更高一级的职称很多年后,才有可能晋升上这个职称。这样的人,我的身边有不少。
当然,作为我个人,更佩服那些真的想得开的人。曾经有一位临床医生,与我谈得来,可以称作是朋友的那种。78级医科大学学生,同年资的医生们早早都成了高级,看起了专家门诊,拿着不菲的“专家费”,更不菲的,是药品回扣(只有你是“专家”了,有独立“管床位”的资格了,医药代表们才会真的重视你,才会把钱源源不断地送过来,当然前提是你得源源不断地用他们的药。在医院,有个公开的秘密,就是每个专家,手里都有一些相对固定的品种用在自己的病人身上,用得越多,得到的回扣越多。这也就是现在临床用药很乱,病人的用药费用降不下来或者越来越高,更换医嘱频繁的真正原因)。我的这位朋友,因为自己业务能力好,平时又从不理睬医药代表,只按病人的实际情况用药。所以,在他所在的科室里,是个异数,在医药代表心里,也是令人厌的。因为他破坏了这个游戏的规则,他的同事们自然也不喜欢他。但病人买他的帐。口口相传,即使他在看普通门诊的很多年里,找他看病的病人也是经常排起长队。但他的高级职称问题却拖了好多年,前年,才刚刚晋升为副高——而这一年,很多90年代末甚至2000年后入院的临床医生都已经成为副高了。但他不在乎,仍旧一如既往。
我对这位朋友,永远心存敬意。或许,他并没有想过什么凭了良心,他也并非真的“不在乎”更高一级的职称,不然,他就会根本不报这样的职称了。但我觉得,他凭着做人基本的原则,做医生基本的职责,来从事他的职业。在中国这个现实里,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在中国这样的职称评定方式下,没有多少人能真的做到心态的平淡。更何况,现在的经济分配方式是以职称的高低来衡量的。谁不想凭自己的 劳动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呢?但现实我们改变不了,唯一可做的,就是尽量想开点。当然,如果能像我的一位同事那样,从心里彻底蔑视这种体制,彻底地拒绝这种评定方式,公开地说出“我不陪你们玩了”,我觉得,也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人活着,毕竟不只是利益。
2009岁末盘点之:评职称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