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有赖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但如果我们仅仅把现代服务业理解为生产性服务业,就会把现代服务业窄化了。在发达国家,非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以美国为例,教育占GDP总量的7%,培训也为7%,卫生与保健12%-14%,体育7%,文化、电影、传媒也在7%以上,这些都是为人的发展和关乎人民福祉的知识服务业。
上海在教、文、卫、体方面有传统优势,历史上曾是东亚无可争辩的文化中心,素有“文化教育博览馆”的美称。近年来,上海教、文、卫、体事业发展迅速,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总体而言,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还比较有限。
目前,上海社会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差异。因此,要利用这次金融危机的机会,以上海农村和人口导入的城郊接合地区为重点,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集中力量投资建设一批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学校、影剧院、医院、体育场馆。实施有利于消除大众“后顾之忧”的公共投资,对创造农村和人口导入地区的“有效需求”,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据调查,上海个别优质小学、初中择校率高达35%,高中部分示范校的入学竞争更为激烈,往往一分之差,千人之下。但同时,又有大量的普通学校的教育资源被闲置。再比如,上海的特大综合性和专科医院具有医疗技术、设备和市场优势,吸引着大量外省市病人来沪就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综合性医院中约30%的病人来自外省市各地,专科医院的比例更高。
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优质的公办教、文、卫、体机构不能以单一的模式来运行,必须要通过体制创新,拉开服务的标准和层次,促使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此,可以构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的优势互补。一方面,在优质公立教、文、卫、体等系统中引进部分社会资金,利用公立机构现有的品牌、设备和管理优势,盘活资源,通过赋予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调动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提升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推动公立机构中服务项目的外包,让专业机构做擅长的工作。以学校教育为例,可以外包的服务项目包括后勤服务和诸如课程开发、教师招聘和培训、环境设计等教育教学类项目。这样,为教、文、卫、体所配套的服务项目产业链也可以被拉动发展起来,其蕴含的商机无可限量。
此外,据市科协调研发现,中国的人口科学素质的高峰值出现在25岁,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出现在45岁,表明中国人的科学素质主要体现在学历教育阶段,而发达国家则突出表现在出校门之后。所以,随着上海进入比较富裕的社会,对人们终身发展的各种需求,尤其是各种精神文化健康需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满足。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制度设计和安排,立足社区,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比如,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广覆盖、多形式、选择性大、便捷度高、灵活多样的社会教育制度,满足人民群众职前教育、转岗技能培训、高等教育准备、休闲娱乐教育等不同的需求;依托社区医院,在普及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发挥其更加贴近民众基本需求的优势,增强市民健康理念,引导市民注重疾病预防;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要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情趣高雅的休闲娱乐活动;要充分利用社区内体育运动场馆和设施,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大力发展现代知识服务业之时,应当理顺三个关系。其一是要处理好政府公共服务基本保障与满足老百姓多元需求的关系。大力发展现代知识服务业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的基本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就教育而言,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就是保证每个适龄少年儿童享有足额的学位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民众若对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不满足,可以选择公私合作或私人提供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就医疗卫生而言,政府公共基本服务就是保障民众的基本医疗,在此基础上,有高端服务需求的,可选择特大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剥离出来的特需服务和民营医院的特殊服务。
其二是要处理好政府积极性和社会积极性的关系。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仅靠政府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激发有关行为主体包括有法人资格的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与境外法人组织、有关国际组织的积极性,引入多元主体联合经营管理的模式,并赋予其充分的自主权。
其三是要构建并完善和教、文、卫、体事业相适应的产权制度。过去一直认为,产权取决于所有权,有了所有权才能享有控制权和管理权。其实不然。产权实际包含了所有权、投资权、控制权等内容,只要对教、文、卫、体事业产权界定明晰,上述三权完全可以独立分开。
其实,社会力量进行教育投资并不一定要求改变学校的所有制形式,也不一定要求给予投资者比先前更多的控制权。同样,给予社会力量更多的控制权,也不一定需要所有权和投资权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进一步创新教文卫体机构的运行管理模式。比如,对多种性质、多种类型的教文卫体机构进行重组,包括民办机构之间的重组、民办机构与公办机构之间的重组,将政府和国有企业对土地、建筑物的所有权和学校、医院、文化体育机构的经营权分开进行管理。这样可以不拘泥于公私之争、事业和产业之争,更加灵活和多元地发展社会事业,更好地开发现代服务业的功能。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知识服务业如何成长
评论
编辑推荐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