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癫狂房价的“元凶”(上)


焦南博

    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今天,过山车似的房价,伴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吸引着世界的眼球,牵动着管理层、行业和百姓的心。

    房价上涨过快问题,因其关乎国计民生,所以,已成也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

    此前,社会上曾一度出现过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各种析因论。典型的有:城市化进程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论,农业机械化或现代化论,城乡生活差距论,地方政府第二财政论,黑心开发商捂盘惜售宣传欺诈论,产业利益链条推波逐浪论,经济泡沫或通胀预期论,相关法律制度滞后论,宏观政策微妙不明论,信贷宽松与紧缩不稳论,社会治安环境差异论,地王标王论等,甚至出现让人捧腹大笑的“丈母娘”论、温州太太炒房团论、财大气粗的山西煤老板北京炒房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房价归因之论,可谓仁智互见,对错难辩,使人一头雾水,不知何去何从。

    上述房价归因之论说,有些是分析,有些是误导,有些是起哄!好把房地产市场一潭水搅混,把人心搅乱,以乱中取胜,以趁火“打劫”!

    上述房价归因之说,对百姓,有的是假惺惺的同情,有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怜悯,有的不乏真知灼见、侠肝义胆,但鲜有真正深刻、切实的帮助,或曰鲜有正确的分析和指导!


    因为,上述各论,最多只是论论,或造些氛围,甚至添乱帮倒忙,因其多是从外部条件和表象上阐释,或进行直、间接部分原因分析,迄今为止,尚未真正触及或挖掘出深层的、或曰根本性的房价攀高之因,更无化解之道。对此,笔者再也不能继续沉默,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一任那些冠冕堂皇的、或曰真论似的“妖言”,继续来“惑众”了。

    首先,为了扒开房价攀高的层层画皮,破译其中的内核秘密,我们有必要再审视一下中国的国情、民情、社情,或曰当下疯长房价发生的时代背景:

    我们的国情是:中国正处于计划与市场、利益与分配博弈的历史转折时期。

    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农业的现代化,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往高处走”生存质量的追求,更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或劳动力长期不断地向城市大迁移。

    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促进了中国的日益现代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等,同时也伴生了大迁移人口如何在城市生存或安居乐业的问题。于是,所谓的房地产持续刚性需求论就是这样产生了。

    解决这一刚性需求的办法,无疑应增加供给,即促进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甚至应起优先而带动发展的作用。

    但如何促进的问题,却成了摆在国家、行业和社会面前的一大难题。难就难在,一举一动,都是双刃刽,都是利弊互见——
    房地产发展滞后,不能满足需求,也不利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或支柱作用发挥,乃至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但房地产业发展过快过热,无疑会增加泡沫和通胀的风险,不利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房地产业的发展,过快过慢,都不是首选。首选的好不好或曰科学发展与否、健康与否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或曰“平衡”的问题。对这个“平衡”的掌握,是当下最难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利益和权利的再分配之下,行业、部门、阶层及其代言人之间,各种利益错综交织,各种矛盾成胶着状。

    对此,政府干预过多,不行,因不利于调动市场各利益或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政府一任市场化,也不行,因利益的驱动,在刚性需求的吸引下,市场会疯狂、会失控。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中国,不仅是经验,更重要的是现实和历史的选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拐杖。

    当下的情况是,计划这个拐杖全扔掉,无疑市场就会乱套;舞起来,国家还将走回头路。这样,无疑会挫伤市场主体投资的积极性。市场这个拐杖,全扔掉,决策者就成了“独角戏”的扮演者,裁判和运动员不可得兼,也有违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初衷;不扔掉,那就不是决策者的“一言堂”,就得听听百姓的心声、呼声。

    由此可以看出:决策者处于两难选择的二元张力的撕拉硬扯之中,或曰“矛盾纠结”之中,要做出度的拿捏,或曰平衡的掌握,难度不小。百姓的血汗钱,也不是好花的,搞不好,就会被人们认为是疯狂房价的最大推手,就要倒霉,丢乌纱。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中国正处于计划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各方利益博弈)两难选择的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这是中国当下的国情,也是管理层决策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必须向百姓递交的一份答卷。


    我们的民情是:中国百姓正处于对房产刚性和柔性(潜在的、无力的)需求两难选择的历史节点上。

    生命、生存、生活主题下,中国百姓对个体生命、生存和生活质量日益增长性需求,带动了他们对房产的刚性需求。几千年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积淀下来的浓厚的“私有财产”意识,或曰“小农”意识,不自觉地使他们形成了,只有“安居”,才能“乐业”的历史意识。而他们不自觉或下意识地认为,有自己的房子,才算安居,而租房不是。房子只有“私有化”才心里踏实。

    如今,亿万涌向城市的农村人,在农村时,或好或差,都有集体所有制下自己建的房子,没有房子,就是没有家,那不成“体统”。于是,房子问题,就成了他们人生的最大问题;加之房地产消费与投资兼具的双重属性和功能,使那些不具备购房能力,暂时无买房必要,租房甚至比买房更为便利的大量柔性消费人群,在陈旧落后的消费观念作用和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走入了刚性消费的误区,沦为房奴,也成为使房价日益上涨的不幸推手。

    殊不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真正拥有自己房产的家庭,才30%多,其他近70%的家庭,都是租房而照样安居乐业,或信步天涯。

    因此,在人们都把房价上涨的原因,归咎于政府政策失灵生效、无良开发商及其代言人,乃至权贵、达人、新锐、暴发户等之时,我们有理由和根据认为,除上述关键性、直接性等因素之外,广大百姓之于房产的“私有”意识观念,或曰陈旧落后的消费观念,也促使自我对房产的潜在需求或曰柔情需求(可买可不买、无力购买等),变成了刚性需求。不自觉也成了助长房价攀高的观念性推手。

    我们的社情是:中国社会正处于日益商品化、市场化或曰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等的各种文化冲突或曰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与重建的历史转折关键时期。

    是成为权利、名誉、金钱或物质的奴隶呢?还是要成为主宰他们的主人呢?改革开放在为中国人带来无尽自由选择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两难或多难选择的种种困惑,加之,每个生存个体的能力和自身条件的不同,有些因此演变为困难,再演变为困扰,最后陷入困境,沦为房奴而无以自拔。最后,沦为不知人为何人,人为何生的“迷途羔羊”。

    在这个各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或曰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与重建的历史转折时期,围城之中的人向城外冲,围城之外的人向城内冲,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到处充满了浮燥和急功近利之风,充满了虚荣和攀比从众之风,丧失了守望、坚守等生存智性或曰理性;丧失了对自我真正需求的真实或理性判断,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不自觉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营造了“有利”可图、“有机”可乘的“社会”氛围,最终也沦为房价上涨的无比巨大的隐形帮凶或曰最大最深且以无辜或不满面目而出现的隐形社会氛围推手。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