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贷款大幅增长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了。
在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时期,企业经营必然困难,银行放贷的风险必然提高,从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角度,银行应收缩贷款。除中国的银行之外,全球银行业在这轮经济危机中就是这么做的。虽然这样会进一步加重经济危机,但银行显然没有义务为一些经营困难的企业的死亡而陪葬。
无论怎样强调银行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都不为过。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开始,最终演变为大萧条。日本1990年股市崩盘,随后经济一直没有明显起色。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遭受重大打击。2000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股市同样步入熊市,但经济基本无恙。这四次危机的结果大相径庭,根本原因恐怕就是银行业的状况大不相同。前三次危机中,银行业的经营出了重大问题,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不少银行倒闭,最重要的是不能正常发放贷款。这样大量的企业不能得到银行融资,拖累了整个经济的复苏。而2000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对银行的贷款质量没有大的消极影响,企业经营和居民消费贷款照常发放,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就小得多。因此在经济危机期间银行收缩贷款的自保行为无可非议。但中国银行业仅上半年就增发了约相当于央行全年信贷额度近150%的贷款,未来不良贷款必然明显增加。
以下3个客观情况,对未来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有较大的影响:
(一)中国的企业偿债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造成中国银行业产生大量不良贷款的1990年代,中国企业普遍负债率过高,而利润率较低。以人民银行公布的5000家工业企业为例,1993年9月-1999年12月,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95%,平均销售成本利润率为3.49%,2000年初-2008年11月,分别为58.55%和8.38%(图11)。2008年11月,中国企业在经营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负债率和销售成本利润率分别是59.5%和7.4%,不仅好于1990年代的平均水平,更好于1998-1999年中国经济处于低谷时的水平。作为贷款借方的企业在负债率下降,利润率提高后,无力偿还贷款本息的概率比1990年代下降,银行的经营风险也下降。
(二)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
中国银行业在经营上的以下几个变化,导致银行业目前的抗风险能力要强于前几年深陷不良贷款泥潭之时:
1、银行经营杠杆比率下降
过去中国银行业的经营非常激进,承担了过多的风险。而目前银行经营相对保守,经营风险相对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指标上:
一是贷存比。即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银行贷存比越高,经营杠杆越大。中国银行业的贷存比在1990年高达125.59%,在1998年和1999年,中国经济增速处于低谷时,仍高达90.41%和86.17%(图12)。实际上1995年7月开始执行的《商业银行法》第39条就明确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但这一要求直到该法生效后的第10年,中国的银行业才将贷存比降到75%以下。显然,贷存比过高是以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较高的重要原因。截至2009年9月,银行业贷存比只有66.86%,远低于从前。
二是资本充足率。银行是个高杠杆经营的行业,资本充足率越高(低),经营杠杆越小(大),风险越小(大)。从银行业所有者权益与贷款余额这一指标来看,2001-2004年是不断下降的(图13)。当时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非常低,经营风险也非常大。1997年末四大国有银行总资产为87822亿元,资本金仅3062亿元,资本充足率仅有约3.5%,核心资本充足率更低,并且这还未考虑不良贷款拨备因素。而目前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较高,从四个主要银行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远远高于银监会的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充足率4%)的要求(表1)。
表1 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 |
||
|
资本充足率(%) |
核心资本充足率(%) |
工商银行 |
12.09 |
9.97 |
中国银行 |
11.53 |
9.43 |
建设银行 |
11.97 |
9.30 |
交通银行 |
12.57 |
8.86 |
资本充足率高,不仅经营风险较小,而且即使产生较多的坏账,也未必需要中央财政的救助,在资本市场再融资的金额也会比较少,拖累整个社会的概率较小。
三是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越高(低),银行可发放的贷款越少(多),经营杠杆就越小(大)。1988年1月-1998年2月,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长期维持在13%(图14)。1998年3月,为了挽救当时经营困难,大规模亏损的国有企业,维护社会稳定,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性从13%大幅下调到8%。1999年11月再次下调到6%,鼓励银行增加贷款。这是后来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仍高达13.5%。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放贷的空间,减少了经营风险。
四是不良资产拨备率。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在年底达到150%。主要银行达到或接近于这个水平,而股份制银行普遍高于这个水平(表2)。而2001年末四大国有银行呆账准备金仅为605亿元。
表2 部分银行拨备覆盖率 |
|||
|
拨备覆盖率(%) |
|
拨备覆盖率(%) |
工商银行 |
132.02 |
交通银行 |
168.12 |
中国银行 |
126.47 |
招商银行 |
219.31 |
建设银行 |
141.75 |
浦发银行 |
218.32 |
数据来源:各银行年报
2、商业银行经营利润明显提高
以下的几个因素,使得目前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相对于1990年代,已明显增强。
一是利差维持在相对高位。在1990年,同期限的贷款利率低于存款利率。1996年5月前,一年期与5年期银行贷存款利差长期在1%左右的水平(图15)。这对当时主要靠银行贷款盈利的银行业来说,形成了较大的经营压力。而目前虽然利率水平较低,银行同期限利差仍维持在相对高位。一年期与五年期贷存利差分别有3.06和2.34个百分点。同样是3个百分点的利差,在5%的利息成本之下和10%的利息成本之下取得对银行是不一样的。银行同期限贷款毛利率(同期限的贷存利差/存款利率*100%)也处于较高水平,目前一年期和五年期分别为136%和65%(图16)。
二是中间业务收入增加。虽然目前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仍只占总收入不到10%的比例,但相对于1990年代几乎完全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已有较大的进步。
三是税负成本下降。银行营业税税率2001年之前高达8%,目前降到了5%,所得税率从1997年起从55%降到33%,2008年起由33%降到目前的25%。
四是银行大量亏损或微利的网点被裁减。1994年后四大国有银行大量增设网点,但95%以上长期有盈利能力的网点都位于上海等6个沿海中心城市。从1998-2002年,四大国有银行共精减三分之一的机构,共达5.5万个,累计精简人员55.62万人。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效率。
五是不规范经营的损失降低。过去因银行经营不规范,也形成了较多的非信贷资产的损失。2001年12月-2002年2月,人民银行对四大国有银行的非信贷资产损失的调查发现,损失率预计为8.7%。这些非信贷资产损失主要有:虚收应收利息、抵押资产损失、房改形成的损失、同业拆借损失、自办实体损失、违规担保和开具信用证损失……目前银行治理水平有所提高,这方面的损失减少。
或许不是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太多,而是之前太少。以人均利润为例,四大国有银行1997年人均利润仅有1564元,2002年提高到9181元,而在2008年,人均利润较少的工行也达到约29万元。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是银行贷款最大的风险点
民银行对2001年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的调查显示: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是因为政府的不当干预,由于银行内部管理造成的仅占20%(表3)。
表3 2001年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
|
政策指令性贷款 |
30% |
计划与行政干预 |
30% |
国家安排的结构性调整 |
10% |
地方干预 |
10% |
银行内部管理 |
20% |
姑且不考虑人民银行这个调查结果与真实情况的差距,政府对银行经营的干预是造成中国银行业当年巨额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则在目前中国企业利润率提高、负债率下降,偿债能力提高,并且中国的银行普遍经营杠杆比率下降而盈利能力提高的情况下,未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或将集中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
所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包括地方政府组建的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不同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划拨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重点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它运作不透明,盈利能力低(甚至可能只考虑增加当地的经济规模而不考虑未来的盈利情况),银行在借贷关系中也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像正常贷款一样有效地监控贷款的使用。因此发放给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是高危贷款。
而今年恰恰是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增长非常快。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家以上的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计1万多亿元,到2009年中,则迅速上升到5万亿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
地方政府对这些融资平台公司的还款承诺和担保,似乎使得这些贷款风险非常低。今年不少地方银行甚至争抢这些贷款项目。这很可能是银行的一种错觉,原因有3:
首先政府的贷款担保在法律上有瑕疵。《担保法》第8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不能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不仅如此,因地方法院的经费来自于地方财政等种种原因,地方政府对当地法院的裁决与执行有较大的影响力。当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无法按时偿还本息时,银行贷款通过司法渠道追偿将面临一定的困难。更何况,如贷款风险暴露在下一届地方政府任期内,则当时的政府更不愿意为上届政府的政债的代价买单。
其次,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投资收益率非常低,部分项目只会亏损,不会盈利。整体收益前景不容乐观。
以高速公路为例。各地积极新建高速公路。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全国新开工高速公路建设项目111个,建设里程1.2万公里,计划总投资约7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倍、5.9倍和6倍。但高速公路净利润增速已快速下滑(图17)。一方面是因为高速公路一开始都建于经济发达、车流量大的地区。开工晚的高速公路,投资边际效应递减;另一方面,中国高速公路已相对过剩。2008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60302公里,仅次于美国。1997年时中国每公里高速公路对应的汽车保有量为609辆(图18),到了2008年,仍只有1078辆/公里,低于地广人稀的加拿大。
根据《华夏时报》的《交通部专家痛批中国高速公路太多太浪费》一文计算:“按照全国8万公里高速公路,每公里建设资金5000万计算,大约4万亿投资,其中70-80%是银行贷款,大约是3万亿左右。一年利息就是1000多亿,可全国每年高速收费也就1000多亿,收的钱不够还利息,产生坏账的风险非常高。”
再看机场。中国除了几大干线机场外,150多个民用机场大多亏损。机场只有建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规模效应,才有盈利的可能。2008年,中国前6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占总量的48.06%,货邮吞吐量更占到总量的71.09%。即使是老机场,由于规划不合理,超前建设,不少机场利用率不高,亏损严重。阜阳机场建成后长满荒草,根本没有飞机起降。绵阳与成都距离仅130多公里,在成都机场辐射范围内。但绵阳仍在2001年建成了绵阳南郊国际机场,建成初期利用率非常低,根本没有任何国际航班开通。地方政府兴建机场短期能有效拉动GDP,但因缺乏规模效应,大多城市机场都看不到盈利的可能。银行信贷资金如投放于支线机场项目,可能将造成较多的不良贷款。
表4 中国6大机场运量份额 |
||
机场 |
旅客吞吐量占比(%) |
货邮吞吐量占比(%) |
北京 |
13.79 |
15.48 |
广州 |
8.24 |
7.76 |
浦东(上海) |
6.96 |
29.47 |
虹桥(上海) |
5.64 |
4.71 |
深圳 |
5.27 |
6.77 |
成都 |
4.25 |
4.22 |
数据来源:民航总局
实际上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已有上升势头。
由于今年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比重较大。似乎不良贷款的上升是多年以后的事。其实仔细分析上半年各上市银行财报,就可以发现银行不良贷款已经“隐性”上升。
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整体的不良贷款继续实现“双降”,不良贷款总额减少421.25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了0.63个百分点。但股份制银行总体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了15.22亿元(去年同期则大幅下降129.3亿元)。部分国有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是因为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的力度(表5)。如工行,虽然上半年不良贷款减少了58.17亿元,但如扣除核销的82.76亿元不良贷款,实际不良贷款仍有所增加。实际处置不良贷款金额又明显高于不良贷款核销额。据《财经》杂志报道,建行和中行上半年分别处置不良贷款196和164亿元。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大多数实际上是“单降”,甚至是双升。11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只有浦发、民生、北京银行不良贷款是负增长,并且下降非常有限,浦发银行仅减少了区区200万元。深发展的不良贷款 “一枝独秀”地出现了“双升”(表5)。
表5 2009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比率变化 |
|||
|
不良贷款余额变化(亿) |
不良贷款率变化(%) |
不良贷款核销额(亿) |
工商银行 |
-58.17 |
-0.48 |
82.76 |
建设银行 |
-66.74 |
-0.5 |
37.07 |
中国银行 |
-100.03 |
-0.85 |
56.96 |
交通银行 |
5.66 |
-0.41 |
20.36 |
招商银行 |
2.47 |
-0.25 |
2.92 |
中信银行 |
7.46 |
-0.37 |
0.14 |
浦发银行 |
-0.02 |
-0.31 |
0 |
民生银行 |
-1.2 |
-0.34 |
9.11 |
兴业银行 |
1.64 |
-0.16 |
0.29 |
华夏银行 |
1.26 |
-0.27 |
8.66 |
深发展 |
5.44 |
0.04 |
0.57 |
北京银行 |
-1.5 |
-0.41 |
0 |
南京银行 |
1.58 |
-0.27 |
0 |
宁波银行 |
0.92 |
-0.1 |
0 |
根据相关法规,银行对贷款可以展期一次,因此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时,不少贷款已经通过展期的办法,避免了成为不良贷款。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已展期一次的部分贷款将以不良贷款的形式浮出水面。因此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继续“双降”有一定的难度。
综合上文所述,今年银行新增贷款增加较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贷给企业的贷款,风险小于产生大量不良贷款的1990年代。而发给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可能在未来产生较多的不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