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为何升温?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 戴维•皮林

  最近,被普遍认为有望在2012年接替胡锦涛出任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与日本天皇见面。尽管此类访问通常会提前数月安排,但这次中国政府仅提前几天才作了通知,在皇家礼仪中,这相当于为了借杯糖而在凌晨三点用力敲响邻居家大门。

  即使在如此短的时间才接到通知,日本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Yukio Hatoyama)也要求天皇与习近平会晤。这种要求受到了日本一些人的批评,尤其是右翼人士。他们认为这是中左翼的新政府有意向中国政府卑躬屈节。即使是通常行事低调的宫内厅(Imperial Household Agency)长官也公开反对称,天皇不应被利用为外交工具。宫内厅是负责天皇日程安排的刻板而神秘的机构。

  这些小吵闹掩盖了更为重要的事实:天皇还是会见了习近平。习近平没有像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那样,对着天皇鞠躬,但他确实说出了无疑是完全即兴的友好话语:“我希望我的访问将会进一步推动中日友好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好感情。”

  你只需回想一下几年前的情景,就会发现这种措辞方面的重大变化。在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担任日本首相的近六年时间(截止2006年)里,两国在外交上更可能相互攻击,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交换客套话。小泉纯一郎对参拜靖国神社(中国政府指责为供奉日本战犯的场所)的迷恋,意味着他实际上被禁止踏上中国领土。2005年,日本谋求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永久席位的未遂努力,导致中国民众举行了三周的反日游行——期间日本在华各地的商业和外交权益受到攻击——两国关系陷入危险境地。

  那些大规模抗议活动可能足以让中国政府相信,其反日牌(在天安门事件后的几年里有利于凝聚民族主义情绪)已经打过了头。无论怎样,事实是共产党领导层刻意地向接替小泉纯一郎出任首相的安倍晋三(Shinzo Abe)伸出橄榄枝,尽管与前任相比,安倍是一名更加公开的民族主义者。两国承诺发展互惠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表演,包括胡锦涛和温家宝精心设计的对日本的访问。

  引人瞩目的是,两国保持了这种缓和关系——建立在漂亮话而不是具体措施的基础上——甚至还有所发展。这与亚洲地区其它重要关系的紧张状况形成对比。中国和印度已在领土和地缘政治影响力问题上陷入日益激烈的争端。即使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太平洋地区通常最友好的伙伴,也在涉及同盟的问题上发生争吵,特别是鸠山由纪夫不愿支持一项10年之久的计划,搬迁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冲绳岛的一个军事基地。

  相比之下,中日关系空前和睦。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希望如此。但原因何在?部分原因是,中日关系升温有利于中国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的崛起不会带来威胁。中国也钦佩(小声点)日本战后发展的某些方面,在这些方面,中国仍有很多学习的地方。以环境为例,40年前,日本的空气和河流几乎与现在的中国一样污染严重。自那以后,日本出台了公共政策,制定了技术解决方案,成为了全球最清洁、能效最高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政府愿意知道日本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甚至在受到非常真实的敌意影响的民间层面,日本也意外地拥有影响力。尽管我们认为中国人羡慕美国生活方式,但实际上他们大部分是在羡慕日本。许多中国人想吃寿司和铁板烧牛排,乘坐子弹列车旅行——中国正在推广采用这种列车——并模仿日本的时尚。

  日本也能从中国那里获益匪浅,近年来中国一直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拥有一个高成本、技术先进的成熟经济体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庞大而日益扩张的消费者市场。两国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和睦相处?

  实际上,与中国发展更紧密关系,正是鸠山由纪夫政府的一个公开政策目标,也是鸠山政府更牢固扎根于亚洲的战略的一部分。然而,宣布亚洲最棘手的两国关系永久性解冻,现在可能还为时尚早。就实质性问题而言,比如解决有争议的海底天然气储量分界问题的多年努力,就一直没有取得具体进展。动听的言辞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愈合历史伤疤。对北京方面来说,还可能遇到对日冷淡比对日友好更加有用的时候。如果中国共产党希望转移人们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力,可能就会忍不住再打反日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