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西方《圣经》有言:先知不为故乡悦纳。在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基督教的创始者、犹太人耶稣在故乡弘道,不为同乡理解,被罗马总督彼拉多活活地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的教义在本族人中淹没无闻,后来却传遍了欧亚非三大洲;佛教产生于印度,可印度人口中信佛的至今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却发扬光大;伊斯兰教虽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但其创始者穆罕默德也在他的出生地麦加屡屡碰壁,甚至还遭受到种种非人的迫害,反而是他的敌对国家麦地那接受了他,才使得他的教义在阿拉伯世界里广为传播。中国的老聃看到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失望之极,“出关”消遁,不知所终;孔子一生奔波各国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不为当时的国君接纳,在流离失所、屡屡碰壁之后,无奈之下,徒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慨叹,好在孔子至死也不甘寂寞,广收门徒,开门办学,在其众多弟子的努力下才有了儒学盛行和流传。
这些思想的先行者背负着沉重的一统理念,孤独求索,不懈追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难道人类的理解沟通就真的象“骆驼穿针眼”那样艰难吗?难道人们就真的不愿意彼此相互理解吗?对于这个问题,许多思想和认知的先行者也做了许多思考和研究,却总也不得要领。近日,在阅读《圣经》故事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载:起初天下只有一种语言,人们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他们协商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平原建造一座城池和通天之塔,由于人们团结一致,城池越建越快,天塔越建越高,上帝怕人们建好天塔都到天上来,就将人类的语言打乱,把人们彼此分散到世界各地,让人们彼此语言不通,无法协商协调一致的立场,通天塔被迫停止。
愚蠢的上帝在人们之间人为的造成了语言和思想的隔阂,但是人们在上帝之手面前也并非无动于衷。其实各国各民族试图打消彼此隔阂的努力从上帝打乱人们语言的那一刻起就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中外历史上一批一批的先知先行者,从宗教思想、世俗文化、政治军事等角度都作出了许多无畏的努力和探索。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创始者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如道教、儒教的创立者老聃、孔丘;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如秦始皇、成吉思汗、彼得大帝和奥斯曼帝国的君主们,他们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使世界思想和疆域达到天下一统的理想境界。当然,他们有的局部获得成功,有的中道失败了,甚至直到今天,世界也没有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但是,人们毕竟在努力,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希望。
从古代的诸侯会盟,到今天人们试着建立各种各样的同盟和经济地域共同体,用以协商和统一各国各民族的不同见解和立场,都充分说明了人们仍在执着地追求着彼此理解沟通的桥梁。只要人们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永在,只要人们彼此敞开坦诚的胸怀,不管外来的和尚还是同乡身边的先行者,他们总会有追随者,他们的孤独也必将是暂时的,各国各民族被上帝认为造成的彼此隔阂也最终会在人们的相互信任中予以消弭和化释。
先知的孤独与思想大同的祈盼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