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面临新挑战


                     后危机时代面临新挑战

  危机开始以来,世界就一直注视着中国,看中国如何应对这场风暴: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否更适合应对各种金融危机?中国如何处理自己的预算盈余和外汇储备?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实现小康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还要构建以社会和谐、公平和正义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辅助目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在拉动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作用巨大。中国不负众望,率先复苏。而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将带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

  

  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欧美市场萎缩成为定局。欧美过度消费经济发展模式的终结,也意味着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出口投资导向经济发展模式的难以为继。从外部看,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发展模式转变面临外需不振、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经济秩序重建的挑战;从各国内部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刺激政策来应对内外需求的变化,从中长期看,关键是改变创新的软肋,坚持积极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并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经过多年发展的积累,主要新兴经济体已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经济总量已将近全球的30%,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今后的发展依然前路漫漫、充满坎坷。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应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对话合作的基础上,保持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走知识化、信息化、集约化、绿色化和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具体而言,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坚持内需与外需并重,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更加重视扩大国内需求;二是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坚持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则,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处理好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坚持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举,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上下更大的功夫;四是处理好发展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坚持大中小并举,加快形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企业格局;五是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推动经济与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六是处理好完善国内市场环境与改善国际经济秩序的关系,坚持以外促内、以内促外,内外并举,促进更能反映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新经济秩序的建立。

  

  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新兴经济体面临新的转型。在当前,我们面对国际和国内这么多热点、难点问题的时候,后危机时代中国如何来应对当前挑战的对策,一是要积极转变依赖出口的模式,重点扩大国内需求。二是要全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三是要继续加大出口结构调整。

  

  进入后危机时代,发展方式转型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反危机取得明显效果,经济复苏信号非常明显。但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后危机时代要把发展方式转型作为第二次改革的主线。发展方式转型成为中国下一步改革的基本要求。 “十二五”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

  

  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有赖于市场化的新突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滞后的根源在于市场化改革的滞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其根源在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要在社会体制改革中构建发展方式转型的社会基础。好的市场经济需要好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国家履行市场无法履行的职能。

  

  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挑战让我们重新思考发展的新模式与路径。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新形势下重要的战略性政策选择。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十分有利的人口发展条件。我们应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优先投资于人的战略纳入并予以充分体现。通过对人的优先投资,实现发展模式的积极转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中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